[发明专利]一种透明氢氧化铝液相分散体及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837153.1 | 申请日: | 2014-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0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峰;陈博;王洁欣;杨丹琪;夏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9C1/40 | 分类号: | C09C1/40;C09C3/06;C09C3/08;A61K8/26;A61Q11/00;A61K47/02;D21H17/67;B01J32/00;C08L63/02;C08K9/04;C08K9/02;C08K3/22;D06M15/564;D |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7 | 代理人: | 张文祎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明 氢氧化铝 液相分 散体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透明氢氧化铝液相分散体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阻燃剂通常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纳米氢氧化铝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阻燃材料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合成材料中添加纳米氢氧化铝能够使材料具有难燃性、自熄性和消烟性,这顺应了阻燃剂市场高阻燃、低烟雾、无害化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纳米氢氧化铝还可以作为造纸填料,用作表层涂料、填料以及生产不燃纸;也可以作为性能良好的牙膏磨擦剂,替代传统的原料白垩和磷酸二钙;还可以作为胃药的主要成分;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学药物、塑料、涂料、陶瓷、绝缘材料等领域。
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氢氧化铝的阻燃性能与其粒度大小、颗粒形貌和分散程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颗粒的大小与分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纳米氢氧化铝阻燃性能的优劣。传统纳米氢氧化铝阻燃材料的制备方法是先制备出纳米氢氧化铝粉体,然后将粉体颗粒添加到高分子材料中,通过此类方法制备出的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氢氧化铝颗粒团聚较严重,颗粒的分散性能不好,颗粒与聚合物的相容性较差,这极大地降低了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目前,国内外关于纳米氢氧化铝粉体的制备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410041307.6一种氢氧化铝纳米颗粒材料的简易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是以“铝离子-硫氰酸根”体系为前驱体在液相中制备纳米氢氧化铝颗粒,该方法的缺陷在于:1)制备的氢氧化铝结晶度低;2)颗粒间团聚较严重,颗粒分散性能不好。
另外现有的技术中也公开有关于氢氧化铝分散液的制备方法,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010531861.4高浓度纳米氢氧化铝水性分散液的制备方法及所得产品。该制备方法采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氢氧化铝颗粒进行表面修饰,进而制得高浓度的纳米氢氧化铝水性分散液,但是该方法所得分散液不是透明分散体,且需要借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方能实现稳定分散。
除此之外,现有技术中也公开有与纳米氢氧化铝阻燃性能相似的纳米氢氧化镁液相分散体的制备方法,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310002869.5一种透明氢氧化镁液相分散体及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制备方法通过将改性纳米氢氧化镁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液相介质中获得透明分散体,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1)必须通过表面改性方能实现颗粒的稳定分散,添加改性剂引入了杂质;2)表面改性剂的性质极大地限制了溶剂的选择范围,使其难以广泛运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明氢氧化铝液相分散体;该液相分散体固含量为1wt%~30wt%,氢氧化铝颗粒粒径小且分布均匀,一维尺寸为1~80nm;此外,该液相分散体中不含任何表面活性剂即可达到稳定分散,产品纯度高,分散效果好,静置≥12个月仍无沉降;且液相分散体能够以水、有机溶剂或其混合物为分散介质,应用范围广。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明氢氧化铝液相分散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颗粒,随后对产品进行恒温老化、过滤、洗涤、再分散,进而制得透明的氢氧化铝液相分散体,与传统的制备方法相比,不用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即可很好解决纳米氢氧化铝在应用中出现的分散性差、颗粒易团聚的问题,从而赋予产品更高的应用性能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明氢氧化铝液相分散体的应用。
为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透明氢氧化铝液相分散体,包括液相介质和纳米氢氧化铝颗粒,所述纳米氢氧化铝颗粒均匀地分散在液相介质中,分散体的固含量为1wt%~30wt%;纳米氢氧化铝颗粒的一维尺寸为1~80nm;所述的液相介质是水、有机溶剂或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和水的混合物或不同有机溶剂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371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