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区分业务的自适应协作网络编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836646.3 | 申请日: | 2014-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6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星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邱奕才;汪晓东 |
地址: | 510275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区分 业务 自适应 协作 网络 编码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Networks,WSNs),具体地说,涉及到一种区分业务的自适应协作网络编码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集合在一起,对外部世界进行实时准地感知、测量及监控。该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其成果也将对未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重要影响。它被认为是21世纪中能对信息科学、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因此,它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国防军事、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小型传感器节点,以自组织的方式构建的从源节点到Sink节点的多跳网络。无线传感器节点上通常装备有诸如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甚至图像传感器等功能器件,以进行相应环境的标量和矢量数据采集。当传感器检测到事件发生或周期检测时间到达时,节点就对监控区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初步处理,并通过多跳路由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每个节点通过网络路由协议选择下一跳转发节点,从而形成一条优化的路径将数据从监控区域传输到汇聚节点(基站)。汇聚节点将监测区域的数据进行汇聚处理,继而通过诸如Internet、移动通信网络等公用网将数据发送到管理终端或终端用户。
由于无线信道的不稳定性,且监控区域一般位于环境恶劣的地方,单节点已失效,因此,要求所设计的协议具有较高可靠性和鲁棒性。同时,由于成本和体积的限制,节点的能量、存储空间以及计算资源受限,因此,复杂度和能耗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此外,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也被赋予更多的功能,提供更多样化的业务。由传统的温湿度、光照、压力等标量数据采集向多元化信息采集处理转变。尤其是视频监控、高精度定位、友好交互查询等应用的引入,使得WSNs包含更加丰富的信息和业务处理,不仅包含传统的标量信息,同时也需要处理包含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的混合业务。不同的业务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时延等QoS参数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无线传感器网络需要具备多业务的区分能力,即需要满足不同业务的QoS需求。总的来说,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需要具备高鲁棒性,低复杂度,同时能在满足业务QoS的前提下获取最优的能效。
如果要进行端到端的QoS保障需要网络的全局信息,可通过全局信息选择合适的路径或机制进行保障。然而,WSNs规模通常比较大而且通信环境频繁变化,全局信息获取和维护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分业务的自适应协作网络编码方法(Diff-serviceAdaptive Cooperative Network Coding,DCNC)。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区分业务的自适应协作网络编码方法,对不同业务的QoS需求进行逐跳映射,通过每一跳的QoS保障从而获取端到端的QoS需求;所述每一跳的QoS保障是通过底层包括物理层、链路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的相应机制获取实时的链路质量,代入逐跳的可靠性和时延模型进行冗余度也即网络编码包个数N的实时调整,同时采用改进的牛顿搜索方法以确定满足不同业务的QoS需求。具体地,所述每一跳的QoS保障是通过通信网络中不同业务的情况进行计算获得估计的均值,包括通信网络中逐跳的可靠性和时延,将逐跳的可靠性和时延估值代入模型进行冗余度也即网络编码包个数N的实时调整。
上述方法具体说明如下:
对不同应用的QoS度量给定边界值作如下定义:
允许的最大端到端时延:Dmax;
不同业务(应用)的最小可靠性需求:Rmin;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QoS约束定义为:
时延约束:Delay(T(s,d))≤Dmax;
可靠性约束:Reliability(T(s,d))≥Rmin。
本发明的算法将端到端的QoS需求映射到每一跳中,通过联合保证逐跳的QoS使得端到端的需求得到满足,具体映射如下:
逐跳的平均时延约束:
逐跳的平均可靠性保证:
为了进行实时的调整需要知道每一跳簇间传输的可靠性和时延模型,通过模型参数的调整来在网络层上满足逐跳的QoS需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366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