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相式制冷剂气液分液器及制冷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10826234.1 | 申请日: | 2014-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7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孙志利;臧润清;姬卫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F25B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肖莉丽 |
地址: | 300134***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相式 制冷剂 气液分液器 制冷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分相式气液分液器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制冷系统中,直接膨胀供液的蒸发器,通常采用多流路并联的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保持最佳的制冷剂流速,并把管路压力损失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膨胀阀出来的制冷剂气液两相流,通常为气泡流或团状流的流型,需要两相流分配设备,把气液两相制冷剂充分混合,再等量地分配到各流路中。在制冷系统中,通常把制冷剂两相流分配设备称作液体分配器或分液器。
分液器应该实现向蒸发器各流路均匀、等量的供液,但在实际运行中,经常出现气液混合和进入各流路制冷剂流量不均匀的现象。各流路供液量的不同,影响蒸发器的换热性能,进而影响整个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
首先,各流路中供液量的不同,会在出口产生不同的过热度。供液量不足的流路内,制冷剂快速蒸发成气体,出口前有很长一段气体换热,换热面积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产生较大过热度。在供液量过多的流路,出口过热度很小,甚至带有未蒸发的液体。供液不足流路和供液过多流路的出口制冷剂在集管汇合,总的效果是换热面积没有充分利用,出口过热度过小或带有液体,膨胀阀的温度传感器感受到过热度过小的信号后,相应的动作是关小阀门,减少供液量。流量减小后,分液器分液更加不均匀,形成恶性循环,蒸发器的有效换热面积急剧减少,制冷量下降,膨胀阀和压缩机效率降低,整个制冷系统运行性能严重恶化。
其次,在食品冷库中,在不增加加湿设备时,为减少某些被冷却物品的干耗,必须实现小温差换热。为实现小温差换热,一方面要求管内制冷剂有一定的流速,达到要求的换热系数;另一方面要求蒸发器表面均匀结霜,以保持换热系数的均匀。因此,在任何负荷情况下,分液器都应向蒸发器各流路均匀供给制冷剂,保证各流路制冷剂流量相同。分配性能好的分液器,可以使蒸发器均匀换热,维持较小的传热温差,保证食品储藏质量,分配性能较差的分液器,通常造成蒸发器不均匀结霜,换热温差增大,引起冷藏食品干耗。可见,性能好的分液器,可以在工况变化时仍保证蒸发器换热面积的有效利用,提高制冷系统性能。性能较差的分液器,不能保证均匀供液,造成蒸发器换热量减小,膨胀阀误动作,在高湿度、小温差的冷库内,还会造成不均匀结霜,影响系统性能和食品储藏质量。
传统制冷系统的分液器存在分液不均等技术问题,通常是通过降压增速来实现向蒸发器各个流路的均匀供液,增速可以实现气液的搅动,降压可以缩小蒸发器各个流路的阻力差。但在变工况或者在部分负荷工作时,系统的流量减小,分液器的阻力降低,分配性能下降甚至失去分配能力。所以必须设计和开发新型的分液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能够为蒸发器各流路均匀供给制冷剂,保证各流路制冷剂流量相同,分配性能好,能够实现蒸发器等干度供液的分液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蒸发器的换热性能,进而提高整个系统工作性能的制冷系统。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分相式制冷剂气液分液器,由气液两相流供液管、环形封闭管路、液体联箱和多支分相支路组成,每支所述分相支路包括液体管、气体管、分液管和混合器;所述气液两相流供液管的出口与所述环形封闭管路的进口连接;每支所述分相支路中的液体管和气体管对称的与所述环形封闭管路连接,每支所述分相支路中的液体管和气体管以连接处的所述环形封闭管路为对称轴;所述液体管安装于所述环形封闭管路的下部,所述气体管路安装于所述环形封闭管路的上部;每支所述分相支路的液体管下部与所述液体联箱的进口连接,所述液体联箱分别与每支所述分相支路的分液管进口连接,每支所述分相支路的分液管的出口所述混合器的液体进口连接,所述气体管的气体出口与所述混合器的气体进口连接。
所述气液两相流供液管与环形封闭管路通过三通连接;所述环形封闭管路与每支所述分相支路中的液体管和气体管分别采用四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商业大学,未经天津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262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