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以及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809118.9 | 申请日: | 2010-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161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31 |
| 发明(设计)人: | 根本道生;吉村尚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1/331;H01L29/06;H01L29/0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俞丹 |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以及 用于 制造 方法 | ||
在n‑漂移层(1)的一个主表面上形成p阳极层(2)。在n‑漂移层(1)的另一主表面上形成杂质浓度大于n‑漂移层(1)的n+阴极层(3)。在p阳极层(2)的表面上形成阳极电极(4)。在n+阴极层(3)的表面上形成阴极电极(5)。在n‑漂移层(1)中形成净掺杂浓度大于晶片的体杂质浓度且小于n+阴极层(3)的体杂质浓度的n型宽缓冲区(6)。n‑漂移层(1)的电阻率ρ0相对于额定电压V0满足0.12V0≤ρ0≤0.25V0。宽缓冲区(6)的净掺杂浓度总量大于或等于4.8×1011原子/cm2且小于或等于1.0×1012原子/cm2。
本申请是发明名称为“半导体器件以及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国际申请日为2010年11月2日、申请号为201080049553.6(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0/069528)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高速操作并具有低损耗和软恢复特性的半导体器件(诸如二极管或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以及用于制造该半导体器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功率半导体器件用于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功率转换器件(诸如转换器和逆变器),并且对于控制旋转电机或伺服电机是必不可少的。功率控制器件要求低损耗、低功耗、高速操作、高效率、以及没有环境问题(即,对外界没有不利影响)的特性。为了满足具有低损耗和高效率的功率控制器件的需求,已提出了具有宽缓冲结构的二极管作为用于功率控制器件的经改进类型的二极管。宽缓冲结构是指其中n-漂移层的杂质浓度分布在n-漂移层的中心部分附近具有峰值(局部最大值)且具有包括杂质浓度分布倾斜以朝着阳极和阴极的方向下降的区域的宽缓冲区的结构。
具有宽缓冲结构的二极管允许降低相关技术的发射极注入效率、以及在高速操作(例如,载流子频率:大于或等于5kHz)中实现软恢复特性和防振荡效果,该实现在使用期限分布控制技术中是难以达到的。
已提出了使用氢致供体(hydrogen-induced donor)的方法作为制造具有宽缓冲结构的二极管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浮区(FZ)体晶片用质子(氢离子,H+)照射以使质子H+到达通过一般的n型掺杂元素(磷或砷)离子注入法难以达到的n-漂移层的深度、由此形成晶格缺陷,并且随后进行热处理。在该方法中,用质子的照射以及热处理使得供体(例如,称为氢致供体或与氢相缔合的供体)通过包括质子H+的缺陷络合物在晶片中的质子H+的射程Rp附近形成(例如,参见以下专利文献1(段落0020和0021)和以下专利文献2(摘要))。另外,已提出了其中氧被引入晶片且与氢致供体组合、由此形成高浓度宽缓冲区的方法(例如,参见以下专利文献3(段落0011))。
一般而言,对于硅(Si)功率半导体,从经济的角度使用比外延晶片便宜的FZ晶片来制造IGBT或二极管。另外,已知用中子束照射硅晶片以使用核嬗变将硅转换成作为稳定同位素的磷(P)、由此在晶片(在下文中称为中子照射晶片)中形成作为杂质的磷的方法在晶片中均匀地分布杂质时是有效的。中子照射晶片(例如,6英寸的晶片)的电阻率变化约为±8%。
作为形成中子照射晶片的方法,已提出了通过用质子H+的照射以及热处理来将质子H+改变成供体、并将浓度大于中子照射之前的晶片的供体注入n基区(n-漂移层)的方法(例如,参见以下专利文献4)。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电机株式会社,未经富士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911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