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悬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808780.2 | 申请日: | 2014-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7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宁;卢元燕;张永利;李令兵;殷金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姜溯洲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减振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悬置。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NVH在汽车设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NVH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噪声和振动也愈加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人们最关注的汽车噪声问题是怠速、匀速、急加速以及反拖等工况下的车内噪声问题,汽车振动主要是行驶工况下方向盘、换挡杆、驾驶员座椅以及车身振动等问题。车内噪声过大将严重影响汽车室内语音清晰度、听觉损失程度、乘坐安全性,低频的室内振动过大会对乘员身体造成较大损害,中高频的振动会使驾驶员和乘客有发麻感觉,总而言之过大的噪声和过大的振动都会影响车辆的舒适性,造成乘客的抱怨,无法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NVH性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车企对车辆的NVH性能更加关注。
汽车的室内噪声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随空气流动进入室内的,空气进出的主要位置有前围管柱过孔、车身地板过孔、地板裙边漏液孔以及整车车门密封条密封不严的位置等。另一种是结构传递,发动机本体的振动通过悬置传递给车身,引起车身的振动,振动在车内形成噪声,结构传递除了能间接传递噪声外更是振动传递的直接路径。
常见的室内加速共振轰鸣、变速器加速和反拖的啸叫等噪声问题几乎都是由悬置传递到室内造成的结构传递,室内的振动更是如此。如图1所示,动力总成101通过悬置102与车身103进行连接,悬置102的隔振性能不好会引起副车架等位置的共振,变速器的噪声会通过悬置102和换挡拉锁传递到室内。常规悬置102可以简化为图1中的弹簧模型,常规悬置102或是橡胶悬置或是液压悬置,都具有一定的隔振性能,能将动力总成101传递到车身103的振动进行衰减,使车身103接受较小的振动。综上所述,虽然车辆匹配的悬置具有一定的隔振性能,但普通车辆悬置仍无法100%消除掉动力总成的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彻底将工作中的发动机和车身完全分离开来,彻底切断振动传递的悬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悬置,包括:
悬置本体,其下部设置有第一电磁铁;
第二电磁铁,其设置在车身上且与所述第一电磁铁相对置;
控制电路,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磁铁和所述第二电磁铁电连接。
优选地,悬置还包括:
多个第三电磁铁,其环绕所述悬置本体均匀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三电磁铁为四个,呈十字型排布。
优选地,所述悬置本体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支脚,所述车身上设置有与该支脚配合的插槽。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电源;
控制器,其与所述电源电连接;
第一控制开关,其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第一功率放大器和第二功率放大器,其均与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磁铁与所述第一功率放大器电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与所述第二功率放大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为接触器或电磁继电器。
优选地,所述电源和所述控制器之间电连接有第二控制开关。
优选地,所述第二控制开关为接触器或电磁继电器。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磁铁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该位移传感器与所述第一电磁铁对置;所述位移传感器与位移信号处理器电连接,所述位移信号处理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为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
本发明为一种磁悬浮式悬置,其能够完全切断动力总成的振动通过悬置传递到车身这一传递路径,提高了车辆的NVH性能,降低了在加速工况下由于悬置隔振性能不足引起的车身及零部件振动产生的噪声以及变速器噪声通过悬置传递到室内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悬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悬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悬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悬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1中附图标记为:101动力总成、102悬置、103车身。
图2至图4中附图标记为:1悬置本体、1a支脚、2第一电磁铁、3第二电磁铁、4车身、5电源、6控制器、7第一控制开关、8第一功率放大器、9第二功率放大器、10第二控制开关、11位移传感器、12位移信号处理器、13第三电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87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增程式电动汽车增程器开启时间控制方法
- 下一篇:旗杆散香型汽车香水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