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排涝的渗水井打井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89261.6 | 申请日: | 2014-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2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 发明(设计)人: | 翟新领 | 申请(专利权)人: | 翟新领 |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21B7/00 |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王琪 |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排涝 渗水 打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井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排涝的渗水井打井方法。
背景技术
每年的汛期来临,随着降水量的增多,不管是城市还是农田均会聚积大量降水,造成自然灾害,若城市的排水设施设置不合理,形成水灾,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一定的威胁;若农田的排水系统不足以排出大量雨水,形成水涝,庄稼被淹,严重地影响了当年的粮食产量,使农民的收入大打折扣,因此防洪排涝成为不容小觑的艰巨任务。反之,若能够充分地利用排涝水,可以解决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避免出现地下水源不足,河流干涸,江河断流,旱涝不匀的现象。
目前,城市内常见的排水设施为下水道,通过在地下挖掘一定深度的管道,将排涝水引流至下水道,当排涝水过多时,超出下水道的承受范围,排涝水无法排走,农田亦如此。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的防洪排涝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排涝的渗水井打井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洪排涝,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排涝的渗水井打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钻井眼至深10~25m,所述井眼从地面向下延伸通过一个或多个地下地层;
步骤二,利用水泵从井眼底部向外抽出水或泥沙,在井眼底部周围延伸形成沙层渗水区;
步骤三,在井眼内下管,所述井管的长度与井眼深度相符,在井眼的地表处铺设井盖。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沙层渗水区为具有土质松散特性的区域,其直径比井眼的直径大5~6m。具有该特性的区域才能有效地吸收水,并将水渗入该地层的周围区域。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渗水井均匀分布在郊外远离城市建筑区。所述渗水井在防洪排涝的同时,井内储存的排涝水可抽出用于浇溉农田,适宜于分布在郊外接近农田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井眼周围形成沙层渗水区,可有效地排出过多的 排涝水,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所述渗水井防洪排涝的同时还可作为干旱时的蓄水源,适于分布在郊外远离城市建筑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一种用于排涝的渗水井打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钻井眼至深10~25m,所述井眼从地面向下延伸通过一个或多个地下地层,包括粘土层、岩石层,利用钻井工具对各地层进行钻井眼,直至井眼的深度达到10~25m,井眼的直径根据需要设定,一般为5~6m;
步骤二,利用水泵从井眼底部向外抽出水或泥沙,在井眼底部周围延伸形成沙层渗水区;当从地表面向下至10~25m时,地层的土质松软,因此所述沙层渗水区为具有土质松散特性的区域,且其直径比井眼的直径大5~6m。具有该特性的区域才能有效地吸收水,并将水渗入该地层的周围区域,相对于现有排水井,本发明所述的渗水井排涝能力更强,排涝容量明显增大,防洪排涝效果佳,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步骤三,在井眼内下管,所述井管的长度与井眼深度相符,在井眼的地表处铺设井盖。
所述渗水井均匀分布在郊外远离城市建筑区,分布形式根据地区的地形决定,例如弧形多排分布、三角形分布等。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每个渗水井之间的距离为10m左右。所述渗水井在防洪排涝的同时,井内储存的排涝水可抽出用于浇溉农田,适宜于分布在郊外接近农田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翟新领,未经翟新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92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下敞开式调蓄池
- 下一篇:一种生态、节能雨水回用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