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叠后数据的振幅能量异常现象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85466.7 | 申请日: | 2014-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2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恽春华;王克斌;梁桂美;周兴元;李道善;刘志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28 | 分类号: | G01V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汤在彦 |
地址: | 100007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 振幅 能量 异常 现象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叠后数据的振幅能量异常现象的检测方法,属于石油勘探资料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在叠后纯波数据和成果数据剖面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振幅能量变化不均匀的现象,结合图6所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弱能量分界线、强能量分界线、局部的强能量、单点的野值、空间方向能量突变等等,这些异常现象的主要来自于:
1、采集原始记录中存在的振幅异常
2、老资料由于存放的磁带老化造成的异常振幅
3、叠加剖面不能完全覆盖特定部位存在的振幅异常
4、处理参数运用不当所造成的振幅异常
由于目前常用的处理系统中(如:Omega、CGG、GeoEast等)均无法针对叠后数据中上述能量异常现象进行快速检测,所以长期以来主要由人工逐炮逐道翻阅剖面,依靠肉眼来对叠加数据体进行分析,以识别上述能量异常现象,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弊端:
1、无法进行定量评价
2、很大程度依靠个人经验,主观性较强
3、容易造成漏检
4、随着高密度采集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的呈现,仅依靠人工进行识别,
使处理质量的质控工作强度陡增,压力巨大
5、不能满足目前资料处理工程化质量控制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叠后数据的振幅能量异常现象的检测方法,从而能够以较高的检测准确率以及较快的检测效率对振幅能量异常现象进行检测。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
一种叠后数据的振幅能量异常现象的检测方法,包括:
将所述叠后数据中的每个地震道按照预定的时窗大小、重叠百分比或时窗间增量划分时窗;
在每个所述时窗下获得每个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并在每个所述时窗下获得全工区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获取所述每个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相对于所述全工区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的能量偏差值,将所述能量偏差值作为每个地震道的能量属性;
将所述每个地震道的能量属性与预定门限值的上下限进行比较,当所述每个地震道的能量属性大于所述预定门槛值的上限时,则确定发生强振幅能量异常,当所述每个地震道的能量属性小于所述预定门槛值的下限时,则确定发生弱振幅能量异常。
在本发明所述的叠后数据的振幅能量异常现象的检测方法中,所述每个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通过最大绝对振幅计算方法、均方根振幅计算方法和/或平均绝对振幅计算方法获得。
在本发明所述的叠后数据的振幅能量异常现象的检测方法中,所述最大绝对振幅计算方法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所述每个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
其中,表示在每个预划分的时窗下每个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i∈(1,N),j∈(1,M),N表示地震道数,M表示时窗个数,i表示地震道序号,j表示时窗序号,t表示时窗的起始时间,n表示时窗内采样点个数,a(ik)表示第i个地震道的第k个样点的振幅。
在本发明所述的叠后数据的振幅能量异常现象的检测方法中,所述均方根振幅计算方法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所述每个地震道的振幅能量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54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