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下采样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84227.X | 申请日: | 2014-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98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 发明(设计)人: | 郑彬;高鹏;杨杰;向洋;赵永廷;孙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1/10 | 分类号: | G01N1/10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李强 |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采样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下采样系统,应用于水下采样作业领域,包括设有控制装置和收放装置的母船、水下机器人、及采样装置,其中,所述水下采样系统还包括一锚体,所述收放装置至少包括吊机和设有第一线缆的卷线装置,所述卷线装置上的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所述吊机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另一端与所述锚体连接,所述水下机器人通过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一线缆相活动连接,所述采样装置设置于所述水下机器人上,且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分别与所述收放装置、水下机器人、及采样装置相控制连接。本发明大大提高了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的机动性和活动范围,从而拓展了采样装置获取采样位置范围,更加有利于水下底泥样本的采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底泥采样技术领域,主要是指对水下底泥进行采样的技术领域,更加具体地来讲,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下采样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等过程中,采集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的沉积物底泥的采样装置,常用的有抓斗采泥器、多管式采泥器等,这些采样装置不具备独立运动调节能力,操作者从母船上投放到水中后,受水流的冲击影响较大,采集的位置随机,难以获得满意的采样结果,因此采样成功率不高。
为了增加采样装置的机动能力,近年来有文献阐明了将机器人技术运动到采样装置,通过水下机器人来寻找采样位置的方法,但水下机器人的螺旋桨式推进方式容易被水草等水下物体缠绕,并且随着水深的增加,水下机器人需要拖拽的线缆也随之变长,从而产生大的阻力,影响水下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下采样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水下采样技术中,水下机器人缺乏机动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采样系统,包括设有控制装置和收放装置的母船、水下机器人、及采样装置,其中,所述水下采样系统还包括一锚体,所述收放装置至少包括吊机和设有第一线缆的卷线装置,所述卷线装置上的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所述吊机连接,所述第一线缆的另一端与所述锚体连接,所述水下机器人通过第二线缆与所述第一线缆相活动连接,所述采样装置设置于所述水下机器人上,且所述控制装置至少分别与所述收放装置、水下机器人、及采样装置相控制连接。
优选地,在上述水下采样系统中,所述水下机器人为有缆遥控潜水器或无缆遥控潜水器。
优选地,在上述水下采样系统或者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线缆为钢缆或者锚链。
优选地,在上述水下采样系统或者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二线缆为收缩线缆,这样可以避免在第二线缆过长时与水下物体相缠绕,从而限制水下机器人的行进或移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锚体来连接收线装置上的第一线缆,从而形成牵引,使得水下机器人可以通过第二线缆来在第一线缆上上下移动,同时第二线缆使得水下机器人能够在以第一线缆为轴心来横向移动,大大提高了水下机器人在水下的机动性和活动范围,从而拓展了采样装置获取采样位置范围,更加有利于水下底泥样本的采集。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水下采样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水下采样系统中水下机器人和采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所述主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所述气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 母船
11 控制装置
12 收放装置
121 吊机
122 卷线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42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