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源于桔青霉的青霉烯醇 D1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82111.2 | 申请日: | 2014-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7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陈立;周彤;赵杨杨;张其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7/02 | 分类号: | C07D207/02;C12P17/10;A61K31/4015;A61P35/00;C12R1/8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源于 青霉 sub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源于桔青霉的生物碱类化合物青霉烯醇 D1及其应用,属于生物制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碱是一类由生物次级代谢产生的含氮有机化合物,自然界中的生物碱种类较多,大多来源于植物,因此又有植物碱之称。生物碱对人和动物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包括平喘镇咳、降血糖、降血脂、抗菌、抗肿瘤、镇痛等,其中以抗菌、抗肿瘤活性最为突出。天然结构生物碱是创新药物研究中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生物碱药物已经近百种。研究发现,一些海洋真菌能够在次级代谢过程中产生结构新颖、活性好的生物碱,具有很好的药用和产业化前景。
本发明人研究得知,桔青霉 (Penicillium citrinum) IBPT-5, (已于2013年12月25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 武汉 武汉大学,保藏编号是:CCTCC NO:M 2013713) 的发酵产物的粗提取物有很好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遂对其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所示生物碱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目前尚未见该化合物对A549的增殖抑制活性的报道,因此市场上也尚未见有与此相关的药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源于桔青霉的生物碱类化合物青霉烯醇 D1及其应用。该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具有抗肿瘤活性。其结构式为:
。
该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是通过发酵培养桔青霉 (Penicillium citrinum) IBPT-5,获取发酵物,然后从发酵物中分离纯化出该化合物。具体步骤如下:
1发酵生产
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取桔青霉 (Penicillium citrinum) IBPT-5接种到PDA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28℃培养箱中培养4天,然后接种到培养液中,28℃静止培养30天后,获得菌丝体和发酵液;所述培养液组成:每升水含甘露醇20.0g、酵母膏3.0 g、麦芽糖20.0 g、味精10.0 g、葡萄糖10.0 g、KH2PO4 0.5 g、MgSO4 0.3 g、NaCl 30.0 g;
2 浸膏的获得
用纱布将菌丝体和发酵液分离。将发酵液用乙酸乙酯1:2 (v/v) 萃取两次,萃取液减压蒸馏至干,得到发酵液的乙酸乙酯浸膏32g。
3 化合物的分离精制
该浸膏通过100-200目硅胶拌样后,以石油醚:二氯甲烷:甲醇为洗脱液用减压硅胶色谱柱梯度洗脱,得到11个组分。组分7 (4.2g) (二氯甲烷:甲醇v/v=100:1的洗脱物) 以二氯甲烷:甲醇为洗脱液,进一步通过加压硅胶柱层析梯度洗脱,得到的亚组分7-5 (二氯甲烷:甲醇v/v=50:1的洗脱物) 以甲醇-水(v/v3:2)为溶剂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除去杂质,最后通过半制备液相色谱(1010型ODS-A,10×250 mm,5μm):分离流速为5 mL/min,流动相为80%甲醇含0.1% TFA,得到所示化合物 (2.3 mg,tR 16.4 min)。
本发明还保护了所述的化合物在制备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药物中的用途,及该化合物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所述肿瘤细胞为A549细胞。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研究所示该青霉烯醇化合物较为罕见,所述青霉烯醇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尚未见该化合物对A549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报道,因此市场上也尚未见有与此相关的药物。
附图说明
图1 Penicillenol D1主要的COSY,HMBC和NOE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在如下的实施例中所指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
。
实施例1该化合物的发酵生产及分离精制
1发酵生产
生产菌的发酵培养:按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取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IBPT-5 (已于2013年12月25日保藏在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 武汉 武汉大学,保藏编号是:CCTCC NO:M 2013713) 适量,接种到PDA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在28℃培养箱中培养4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21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