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放置手机的手持受话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81670.1 | 申请日: | 2014-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91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20 |
发明(设计)人: | 种苗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星云网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03 | 分类号: | H04M1/0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77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置 手机 手持 受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讯产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放置手机的手持受话 器。
背景技术
手机这个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 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1940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 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 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 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全球 范围内使用最广是所谓的第三代手机(3G),以欧洲的GSM制式和美 国的CDMA为主,它们都是数字制式的,除了可以进行语音通信以外, 还可以收发短信、无线应用协议等。在中国大陆及台湾以GSM最为普 及,CDMA手机也很流行,整个行业正在向第四代手机(4G)迁移过 程中。电话键盘部分手机除了典型的电话功能外,还包含了PDA、游 戏机、MP3、照相机、摄影、录音、GPS、上网等多种的功能,有向带 有手机功能的PDA发展的趋势。
因此,手机也开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由于手机通过电磁波进行信息传递,这些电波就被称为手机辐射。手 机辐射靠SAR值来衡量。关于手机辐射人体有没有害的马拉松式的争 论从来没有停止过。部分人认为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客观存 在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会因为手机产业的刻意隐瞒与回避就可以消 失。
为了减少长时间打电话所带来的辐射,手持受话器应运而生,手 持受话器最早开始流行于日本,其既可防止手机电磁波又能带来传统 耳机之外的沟通新乐趣。因此,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被人们广泛使用。
现有的手持受话器与传统固定电话的听筒结构基本相同,中国专 利申请“CN201320611325.4”中提供了一种防尘手持受话器,包括壳 体、听筒和话筒,壳体上端内侧设置有与听筒相匹配的第一凹槽,所 述壳体上端表面设置有纵向卡槽,纵向卡槽连接有与卡槽相匹配的滑 块开关,所述滑块开关与连接块连接,连接块与听筒连接,所述第一 凹槽内设置有连接块和听筒。
中国专利申请“CN201320654876.9”中提供了提供的一种可拉 伸的手持受话器,包括听筒连接杆和与听筒连接杆连接的话筒连接 杆,话筒连接杆表面同一竖直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所 述听筒连接杆一侧上设置有第三圆孔,听筒连接杆套接在话筒连接杆 内,听筒连接杆上的第三圆孔与话筒连接杆上的第一圆孔或第二圆孔 处于同一水平面通过卡壳连接。本发明对原有受话器增加可拉伸结构 改变,这样一来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节受话器的长度。
现有的手持受话器与手机之间通过连接线连接,使用者需要一手 持受话器一手持手机,十分不便。也有的消费者会将手机放在桌上或 背包中,然后手持着受话器打电话,但由于连接线长度有限,经常会 发生不小心拔掉连接线与手机接口导致通话中断,或因拽动连接线导 致手机从桌面掉落的情况。另外,手持受话器放在包中会占用一定空 间,容易与包内的手机碰撞损坏屏幕。因此,在实用性上尚有不足之 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手持受话器放置手机功能的问 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放置手机的手持受话器,包括手柄, 所述手柄后表面上部设有小吸盘,小吸盘与手柄后表面通过螺钉连 接,手柄后表面下部设有方形储物槽,储物槽槽口设有盖板,盖板上 边与槽口下边通过关节轴承连接;
所述盖板前表面上设有用于固定手机的置物架;
所述手柄后表面靠近槽口上边处设有用于固定盖板的挡片,挡片 与后表面通过销轴连接。
上述置物架为具有弹性的无盖硅胶盒,硅胶盒后表面与盖板通过 螺钉连接。
上述小吸盘共8个,呈矩形排列。
上述盖板后表面靠近下边处设有凸起,手柄后表面下部设有与该 凸起配合使用的凹槽。
上述储物槽的深度为无盖硅胶盒厚度的1.1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星云网络有限公司,未经西安星云网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816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