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缸精确可控混合比例液体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70470.6 | 申请日: | 2014-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4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钱建国;王宇飞;曹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思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F13/00 | 分类号: | B01F13/00;B01F15/04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顾伯兴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南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确 可控 混合 比例 液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双缸精确可控混合比例液体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液体混合装置为二元混合喷头,二元混合喷头是采用单缸设计,这种装置的混合比例由吸液管的内径、长度或流速控制阀来控制。由于化学品液体的粘度不同,以及不同化学品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率也不同,所以这种设计不能保证在使用不同化学品和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使用提供一个稳定的体积混合比例。
表一所列测试结果表明,当液体A的粘度固定,而液体B的粘度发生变化,则液体A和液体B的体积混合比也将发生变化,液体B的粘度越大,在混合后的溶液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随着温度的变化,即使不同特性的液体A和液体B保持不变,它们的混合比也会发生变化。这个测试结果说明,在实际使用时,如液体A和液体B的物理、化学特性发生变化,或使用时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这种单缸混合装置不能提供稳定的体积混合比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提供一种双缸精确可控混合比例液体混合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双缸精确可控混合比例液体混合装置,该装置包括活塞操作杆和活塞操纵杆支架,活塞操纵杆支架上设有连体缸,连体缸内设有连体活塞,连体活塞和活塞操纵杆相接,连体缸上设有两个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两个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通过三通混合器和出液管相通,两个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均连有进液管。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包括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内侧设有负压打开膜,负压打开膜内侧设有导流圆环,导流圆环内侧设有与所述连体缸相连的液体流动口,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内设有导流槽型圆柱环,导流槽型圆柱环外侧设有正压打开膜,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内还设有弹性球面体,弹性球面体的外表面设有正压打开膜和定位凹凸圆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液体的体积混合比不会随着两种液体的化学、物理特性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也不会随着实际使用时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因为在常见的环境温度下,固体和液体的热膨胀系数是很小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连体缸和连体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的剖面展开图;
图4为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负压受力结构图;
图5为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正压受力结构图;
图中标号:1-活塞操作杆、2-活塞操纵杆支架、3-连体缸、4-连体活塞、5-三通混合器、6-出液管、7-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8-进液管、9-进液口、10-出液口、11-负压打开膜、12-导流圆环、13-液体流动口、14-导流槽型圆柱环、15-正压打开膜、16-弹性球面体、17-定位凹凸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种双缸精确可控混合比例液体混合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该装置包括活塞操纵杆1和活塞操纵杆支架2,活塞操纵杆支架2上设有连体缸3,连体缸3内设有连体活塞4,连体活塞4和活塞操纵杆1相接,连体缸3连有两个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7,它也可由其它液体单向阀代替,两个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7均连有进液管8,两个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7连接三通混合器5和出液管6相通。一个正负压面接触单向阀至少由两个部件组成:一是单向阀固定件,它所用的材料是金属或塑料,一般选择非弹性耐腐蚀塑料,如不锈钢,PP,PE, PVC,聚四氟乙烯等材料;另一个是单向阀开关件,它通常由弹性材料制造,如橡胶、热弹性塑料等。三通混合器将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和单向阀固定件连为一体,也可以是独立的组装部件,对于易固化的混合液,则选择独立组装件为佳,如混合液固化而堵塞三通,仅需更换这个部件即能恢复混合装置的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思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思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04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