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件提升机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70113.X | 申请日: | 2014-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5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侃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欧帆门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9/14 | 分类号: | H03K19/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晋小华 |
地址: | 401233 重庆市长寿***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件 提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电控制领域,尤其涉及工件提升机中的转线隔离电路部分。
背景技术
工件提升机除包括机械夹持与动力机构外,还包括控制相关机械件的电路部分。工业上普遍需要测量各类非电物理量,例如温度、压力、速度、角度等,都需要转换成模拟量电信号才能传输到几百米外的提升机上,工业上采用最广泛的模拟量是电流信号,采用电流信号的原因是不容易受干扰,并且电流源内阻无穷大,导线电阻串联在回路中不影响精度,在普通双绞线上可以传输数百米。在工业应用中,测量点一般在现场,而提升机的控制电路多是在控制室或控制柜上。两者之间距离可能数十至数百米。按一百米距离计算,省去2根导线意味着成本降低近百元,因此在应用中两线制电路必然是首选。但市场上现有的两线制4-20mA输出电路精度不高、电路复杂、稳定性差、未隔离的系统在传输信号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和误操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提升机的信号参考点之间存在电势差,因而形成“接地环路”造成信号传输过程中失真,因此不能满足提升机的高精度运行要求,无法提高提升机的整体质量,难以有效保障整个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系统经过隔离、精度较高的工件提升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工件提升机,其信号传输电路包括振荡模块和驱动模块;
所述振荡模块包括变送器、第一运算放大器、三级管二和稳压管,变送器初级绕组一端与三级管二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稳压管正极连接,稳压管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三级管二基极连接,变送器次级绕组一端与电压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地连接,变送器初级绕组与三级管二发射极连接的一端、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连接的一端互为同名端;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光耦、第二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一;光耦的二极管正极与PWM输入端连接,光耦的二极管负极接地,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三极管一基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发射极与三极管一发射极、稳压管正极连接;供电端正极与三极管一集电极、三极管二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正电源端连接,供电端负极与三极管一发射极连接,三极管一发射极还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负电源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变送器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之间连接二极管二,电压输出端与地之间连接电容一;变送器次级绕组与二极管二正极连接,二级管二负极与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供电端正极通过二极管一与三极管一集电极、三极管二集电极、第二运算放大器正电源端连接,供电端正极连接二极管一正极;供电端负极通过电阻一与三极管一发射极连接,光耦的光敏管集电极通过电阻二与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与三极管一发射极之间连接电容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原理:
由第一运算放大器、三极管二、稳压管以及变送器组成振荡电路,产生3.3V的电压,PWM输入信号经光耦隔离,经电阻二、电容二积分,使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驱动三极管一产生与PWM积分电压相对应的电流。
采用本发明有如下技术效果:
1、本电路结构简单,仅有5只引出端, 24VDC供电端、隔离后的电源信号地、电压输出端、PWM信号输入端。
2、24VDC供电端同时也是4--20mA电路输出端,节约了从测量点到控制室的两条导线,使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工件提升机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工件提升机,其信号传输电路包括振荡模块和驱动模块;
所述振荡模块包括变送器T1、第一运算放大器U1A、三级管二Q2和稳压管Z1,变送器T1初级绕组一端与三级管二Q2发射极连接,另一端与稳压管Z1正极连接,稳压管Z1负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同相输入端3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1与三级管二Q2基极连接,变送器T1次级绕组一端与电压输出端V连接,另一端与地GND连接,变送器T1初级绕组与三级管二Q2发射极连接的一端、次级绕组与电压输出端V连接的一端互为同名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欧帆门业有限公司,未经重庆欧帆门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01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