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贮存发热体厂房的通风降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64114.3 | 申请日: | 2014-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6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06 |
发明(设计)人: | 魏刚;孙智华;李红祥;杨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7/04 | 分类号: | F24F7/04;F24F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贮存 发热 厂房 通风 降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热体厂房通风降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贮存发热体厂房的通风降温装置,该装置尤其适用于高放废液玻璃固化体暂存库的通风降温。
背景技术
贮存发热体厂房一般贮存有高浓度的放射性废液,该废液在存放过程中持续释放衰变热,所以贮存发热体厂房需要不断通过通风换气将衰变热导出,否则会导致围护结构混凝土的温度超过耐温极限,破坏结构性能,造成安全隐患。
目前有采用机械强制通风的方案给贮存发热体厂房通风降温的,但这种方案从核安全的角度考虑,为确保风机的安全连续运行,送、排风机、过滤器和阀门必须均按抗震I类考虑,这样就增加了设备投资,而且后期几十年的长时间用电,能源消耗大,不利于经济节能。
也有采用单设自然通风的方法给高放废液贮存厂房通风降温的,但该种方法的通风效果受当地当时的气候条件影响大,当出现极端天气状况时,无法到达自然通风的通风降温效果,再加上没有其他应急降温手段,会产生贮存区温升过高,引起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贮存发热体厂房的通风降温装置,其利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贮存发热体厂房的安全性,降低了贮存发热体厂房降温设备的投资和长久运行维护费用;能耗小,经济性强。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贮存发热体厂房的通风降温装置,该装置包括两套通风降温系统,其中一套为自然通风降温系统,另一套为机械通风降温系统;所述自然通风降温系统包括自然进风管道和自然排风管道,所述自然进风管道设置在贮存发热体厂房的一侧,所述自然排风管道设置在贮存发热体厂房的另一侧,所述自然进风管道上设有进风阀门,所述自然排风管道上设有排风阀门;所述机械通风降温系统包括进风机组和排风风机,所述进风机组设置在所述自然进风管道上,且与所述进风阀门并联设置,所述排风风机设置在自然排风管道上,且与所述排风阀门并联设置。
进一步,所述进风机组通过第一进风管道和第一排风管道与所述自然进风管道相连接,所述第一进风管道和第一排风管道上均设有阀门。
进一步,所述排风风机通过第二进风管道和第二排风管道与所述自然排风管道相连接,所述第二进风管道和第二排风管道上均设有阀门。
进一步,所述第二进风管道上设有排风过滤器。
进一步,所述自然排风管道的末端设有排风装置。
进一步,所述排风装置为烟囱。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通风降温装置,通过在贮存发热体厂房上设有两套降温系统:自然通风降温系统和机械通风降温系统;在自然通风满足降温要求时,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在自然通风设备不能满足降温要求时,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本发明通过两种通风降温系统的配合使用,既保证了贮存发热体厂房的安全性,也节省了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贮存发热体厂房的通风降温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进风机组 2-排风过滤器 3-风机 4-排风装置
5-自然进风管道 6-自然排风管道 7-贮存发热体厂房
8-进风阀门 9-排风阀门 10、 11-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是本发明提供的贮存发热体厂房的通风降温装置,该通风降温装置包括机械通风降温系统和自然通风降温系统。其中,自然通风降温系统该装置包括自然进风管道5和自然排风管道6,自然进风管道5设置在发热体贮存厂房7的一侧,自然排风管道6设置在发热体贮存厂房7的另一侧,自然进风管道5上设有进风阀门8,自然排风管道6上设有排风阀门9。机械通风降温系统包括进风机组1和排风风机3,进风机组1设置在自然进风管道5上,且与进风阀门8并联设置,排风风机3设置在自然排风管道6上,且与排风阀门9并联设置。自然排风管道6的末端设有排风装置4,通过排风装置4将气体排向大气,该排风装置4采用烟囱。
为了保证贮存发热体厂房排出气体的洁净度,风机3的第二进风管道上设有排风过滤器2。
进风机组1通过第一进风管道和第一排风管道与自然进风管道5相连接,第一进风管道和第一排风管道上均设有阀门10;排风风机3通过第二进风管道与第二排风管道与自然排风管道6相连接,第二进风管道与第二排风管道上均设有阀门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41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