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炭地下气化炉及气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63825.9 | 申请日: | 2014-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487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清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95 | 分类号: | E21B43/295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李韬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坊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炭 地下 气化 方法 | ||
1.一种煤炭地下气化炉,包括顶板(1)、位于所述顶板(1) 下方的煤层(2)、穿过所述顶板(1) 之后进入所述煤层(2) 的进气孔(3)、穿过所述顶板(1) 之后进入所述煤层(2) 的出气孔(4)、概呈水平的位于所述煤层(2) 内并连通所述进气孔(3) 的进气通道(5)、概呈水平的位于所述煤层(2) 内并连通所述出气孔(4) 的出气通道(6) 以及点火孔(7), 所述进气通道(5) 位于所述出气通道(6) 的下方,所述点火孔(7) 穿过所述顶板(1) 之后进入所述煤层(2) 并连通所述进气通道(5) 及所述出气通道(6),运行时,通过点火孔点燃煤层,采用后退式气化方法气化所述煤层,所述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为水平的,所述进气通道(5)和出气通道(6)中下入有支护装置, 所述支护装置为可燃材料制作的复合管。
2.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道(6) 位于所述进气通道(5) 的正上方时,所述出气通道(6) 与所述进气通道(5) 的水平段距离不能小于煤层燃烧后的灰层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道(6) 位于所述进气通道(5) 的斜上方时,所述出气通道(6) 相对于所述进气通道(5) 的水平位移距离小于所述顶板(1) 冒落时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炉,其特征在于:出气通道(6) 位于进气通道(5) 的正上方,点火孔(7) 呈竖直穿过顶板(1) 之后进入煤层(2) 并连通所述进气通道(5)及所述出气通道(6)。
5.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炉,其特征在于:出气通道(6) 位于进气通道(5) 的斜上方,点火孔(7) 呈一定倾角倾斜穿过顶板(1) 之后进入煤层(2) 并连通所述进气通道(5) 及所述出气通道(6)。
6.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5) 位于所述出气通道(6) 正下方,出气孔(4) 位于进气孔(3) 轨迹内侧,出气孔(4) 与进气孔(3) 之间的距离小于25 米。
7.一种煤炭地下气化炉,包括若干第一气化单元及一第二气化单元,其中每一第一气化单元包括一穿过顶板(1) 进入煤层(2) 的第一进气孔及与之连通的位于煤层(2) 内的第一进气通道、一穿过顶板(1) 进入煤层(2) 的第一出气孔及与之连通的位于煤层内的第一出气通道,第二气化单元包括一第二进气孔(51) 及与之连通的第二进气通道(53)、一第二出气孔(52) 及与之连通的第二出气通道(54) 以及一点火孔(70),点火孔(70) 连通第二进气通道(53) 及第二出气通道(54) 的末端,第一进气通道的末端分别连通第二进气通道(53),第一出气通道的末端分别连通第二出气通道(54),运行时,通过点火孔(70) 点燃煤层,采用后退式气化方法先气化第二气化单元的煤层,当气化完成后再气化与之连通的各个第一气化单元的煤层,其中,各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为水平的,且所述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中下入有支护装置, 所述支护装置为可燃材料制作的复合管。
8.根据权利要求7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炉,其特征在于:第二进气通道(53) 及每一第一进气通道内设有自由行进的注气管。
9.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炉进行煤炭地下气化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 :点火孔内下放点火器后关闭;
步骤2 :点火器进行点火;
步骤3 :从进气孔下放可以前后拖动的注气管,输入气化剂进行逆向气化;以及
步骤4 :通过煤气组分计算气化区域的燃煤量,当燃煤量达到该区域煤层储量的一定比例之后,向后移动注气管进行下一段煤层的气化。
10.根据权利要求9 所述的煤炭地下气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在气化过程中出气通道堵塞,则打开点火孔作为备用出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382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