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低应力的汽车散热器侧板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53446.1 | 申请日: | 2014-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02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德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F01P1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地址: | 2016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应力 汽车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尤其是涉及一种可降低应力的汽车散热器侧板。
背景技术
在实际零件结构中,大部分结构破坏事故是由应力集中引起的。为了确保零件结构的使用安全,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必须科学地处理零件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然而,要解决零件结构应力集中地问题,就不得不对零件的结构工艺性进行讨论。零件的结构工艺性是指所设计的零件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它既是评价零件结构设计优劣的技术指标之一,又是零件结构设计优劣所带来的后果。具有良好结构工艺性的零件,能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可以比较经济、高效、合格地被加工出来。
为了零件能够比较经济、高效、合格地被加工出来,零件结构的切削加工工艺性也必须考虑得到。机械制造业中大部分零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最终要靠切削加工来保证。因此,在设计需要进行切削加工的零件结构时,还应考虑切削加工工艺的要求。
所谓应力,是指单位面积里物体所受的力,它强调的是物体内部的受力状况;一般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其内部就会产生抵抗外力的应力;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内部固有的应力叫内应力,它是由于物体内部各部分发生不均匀的塑性变形而产生的。按照内应力作用的范围,可将它分为三类:第一类内应力(宏观内应力),即由于材料各部分变形不均匀而造成的宏观范围内的内应力;第二类内应力(微观内应力),即物体的各晶粒或亚晶粒(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之间不均匀的变形而产生的晶粒或亚晶粒间的内应力;第三类内应力(晶格畸变应力),即由于晶格畸变,使晶体中一部分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而造成的内应力,它是变形物体(被破坏物体)中最主要的内应力。
具有残余应力的零件,其内部组织处于一种极不稳定的状态,有着强烈的恢复到无应力状态的倾向,因此不断地释放应力,直到其完全消失为止.在残余应力这一消失过程中,零件的形状逐渐变化,原有的加工精度逐渐丧失.
残余应力的产生
1)毛坯制造及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
在铸,锻,焊及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工件各部分不均匀的热胀冷缩以及金相组织转变时的体积改变,工件内部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工件结构越复杂,壁厚相差越大,散热条件越差,内应力就越大.后续加工中再切去金属,工件内部的应力将重新分布,从而导致产生加工误差.
2)工件冷校直产生的残余应力
细长轴类零件加工时,通常采用冷校直的方法纠正弯曲变形.为使工件变直,部分材料的应力必须超过其弹性极限,即产生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工件内弹性变形部分要恢复原有形状,而塑性变形后的材料已不能恢复.两部分材料互相牵制,应力重新分布,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时,将会在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如果在后续加工中再切去一层金属,工件内部的应力将重新分布而导致弯曲,因此而产生几何形状误差.
3)机械加工产生残余应力
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切削力和切削热的综合作用,会使表面层金属晶格发生变形或使金相组织变化,从而会造成表面层的残余应力。构件在制造过程中,将受到来自各种工艺等因素的作用与影响;当这些因素消失之后,若构件所受到的上述作用于影响不能随之而完全消失,仍有部分作用与影响残留在构件内,则这种残留的作用与影响称为残留应力或残余应力。
机加工中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产生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机械力引起的塑性变形、热应力引起的塑性变形和相变引起的体积变化。在机械应力的作用下表面层发生塑性流动和延展现象,而里层金属的弹性恢复变形受到已塑性变形表面金属的牵制,表面产生残余压应力。磨削中产生的工件表面的高温,使表面层进入完全塑性状态,工件冷却后表面层金属收缩受到里层金属的牵制,使表面产生残余拉应力。当砂轮与工件接触区温度达到金属相变温度后,表面组织发生金相组织变化,其表面残余应力的性质,随磨削前后金相组织的变化而变化。已加工表面内残余应力的产生是综合以上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般磨削过程中,比压和摩擦较大,产生的磨削区温度较高。工件表面常常因热塑性变形而产生残余拉应力。对此,有针对性地降低磨削表面的温度,减少由此产生的塑性变形,就能抑制残余拉应力的产生,甚至会产生残余压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德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德朗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34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