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53368.5 | 申请日: | 2014-1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6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江;尹魁浩;廖波;林武;何艺;朱宝玉;刘洋;林静;余波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智科友专利商标事务所44241 | 代理人: | 孙子才 |
| 地址: | 518001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化 同步 污水处理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污水依次经过厌氧区(3)、缺氧区(4)和好氧区(5)的处理,在这三个区总停留时间大于等于10小时;在好氧区(5)末端形成混合液,在好氧区(5)末端以回流比100%~200%的流量将混合液泵送至缺氧区(4)的起始处进行脱氮;其余流入沉淀区(7)进行泥水分离,收集上清液即为净化后的水,排出系统外;从沉淀区(7)底部将沉淀的污泥吸入到污泥区(8),将污泥区(8)部分污泥以回流比50%~100%的流量泵送到厌氧区(3)的起始处与输入的污水混合实现活性污泥法厌氧释放磷,好氧过量摄入磷,剩余污泥排出系统外进行污泥处理,从而实现了活性污泥法的同步脱氮除磷,其特征在于:还采用一个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分别在厌氧区(3)、缺氧区(4)和好氧区(5)内依次悬停完成生物膜法水处理强化脱氮除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分别在厌氧区(3)、缺氧区(4)和好氧区(5)停留的时间比为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在好氧区(3)停留时间大于等于6小时后再移动到缺氧区(4)停留时间大于等于3小时后再移动至厌氧区停留时间大于等于3小时,再按照此停留时间分别在三个区作往复运动并停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污水依次流过厌氧区(3)、缺氧区(4)和好氧区(5) 水力停留时间比为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好氧区(5)末端以回流比200%的流量将混合液回送到缺氧区(4)的起始处。
6.一种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同心圆池体(1),外圈为生化区,包括自隔墙(2)起依次设置为厌氧区(3)、缺氧区(4)、好氧区(5);内圆包括沉淀区(7)和污泥区(8);
在隔墙边厌氧区(3)起始段设置有污水接入管(16),在隔墙边好氧区(5)与缺氧区(4)起始部之间设置有混合液回流管(19),在污泥区(8)与厌氧区(3)隔墙边设置污泥回流管(18);
在沉淀区(7)安装有吸泥机(10),吸泥机(10)将沉淀区(7)底部的污泥排入污泥区(8);
还包括在分别在厌氧区(3)、缺氧区(4)、好氧区(5)中移动的移动式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1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同心圆池体(1)内、外圈池体顶部设置有所述的移动式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12)的移动轮(14)行走的轨道(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泥机(10)为半桥式周边传动吸泥机,所述的移动式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12)与半桥式周边传动吸泥机的桁架桥搭接,通过吸泥机(10)的桁架桥的驱动装置(15)实现移动式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12)往复地在厌氧区(3)、缺氧区(4)、好氧区(5)停留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动式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12)的上填料架于可移动式固定框架上端,下端架于可移动式固定框架下端,生物弹性填料通过绳索串联在移动式固定框上下端,填料底部距池底0.8m;可移动式生物弹性填料微生物床(12),平面面积为整个生化部分面积的1/5,平面形状为扇环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强化同步脱氮除磷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厌氧区(3)、缺氧区(4)、好氧区(5)各区容积比为1:1:3,沉淀区(7)和污泥区(8)的容积比为5:1;好氧区(5)底部敷设曝气系统(6),曝气系统(6)由曝气主管、曝气支管和曝气头组成,曝气系统(6)安装在距池底0.2m处;
所述的混合液回流管道(19)自缺氧区(4)起始端中间位置连接至隔墙(2)下部预留的孔洞上,预留孔洞中心距外圈内边0.5~0.8m,孔洞底距池底0.2m,混合液回流管道固定在池底上,在隔墙(2)上部安装起吊装置,混合液回流泵(9)通过自耦的方式连接于混合液回流管道上;
所述的污泥回流管道(18)通过穿内外圈墙孔洞自污泥区(8)连接至厌氧区(3),预留孔洞中心均距外边0.5~0.8m,孔洞底距池底0.2m,污泥回流管道两端固定在池体上,在污泥区(8)隔墙上部安装起吊装置,污泥回流泵(11)通过自耦的方式连接于污泥回流管道(18)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336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