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板流量控制机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752970.7 | 申请日: | 2014-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36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 发明(设计)人: | 赵彬;王维维;权军虎;张艺宝;万丽萍;王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K3/02 | 分类号: | F16K3/02;F16K3/30 |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 地址: | 710077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量 控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液压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旋板流量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的流量控制机构主要为如图1所示的活门衬套机构,在液压力与弹簧力共同作用下推动活门沿轴向移动,直至液压力与弹簧力达到新的受力平衡状态,活门位置稳定,得到稳定的流量特性,因此活门衬套机构响应速度较慢。活门衬套机构因活门产生轴向移动,因此该机构通常轴向尺寸较大。同时衬套和活门零件加工中需要保证较高的同轴度、表面粗糙度等要求,势必增加制造成本。在振动、冲击等较恶劣工况下使用时,容易出现活门卡滞、弹簧断裂等严重问题,影响活门衬套机构工作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善活门衬套机构较长的轴向尺寸,能够使得流量调节机构小型化,利于产品向轻型化、小型化发展。
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旋板流量控制机构,包括旋板1和流量阀2,所述旋板1通过旋板轴101连接在所述流量阀2的中心可以绕所述旋板轴101周向转动,所述旋板1上开有节流孔102,所述流量阀2上开有型孔201,所述节流孔102与所述型孔201位于以旋板轴101轴心为圆心的同一圆周上。
优选的,所述节流孔102为开放式长条形,设置于旋板一侧,节流时,所述旋板1绕所述旋板轴101周向转动,遮盖所述型孔201,所述节流孔102与所述型孔201逐渐重合,所述节流孔102与所述型孔201未被遮盖的部分形成有效通流截面,所述型孔201被完全遮盖时,所述节流孔102保持最小有效通流截面并扩大调节角度。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产品控制原理简单,结构紧凑。旋板与流量阀零件尺寸裕度大,能够有效控制产品尺寸。旋板与流量阀制造材料广泛,有利于减小产品自重。旋板及流量阀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材料消耗少,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中的旋板与流量阀接触面积较活门衬套机构大幅减少,能够有效降低因污染物等因素造成的卡滞,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活门衬套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旋板控制示意图;
图3是节流孔比较示意图;
图4是旋板三维示意图;
图5是旋板流量控制机构实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满足发动机在飞机飞行各阶段的使用需求,发动机要求燃油按照一定规律供给。发动机在起飞状态时,为了获得最大功率,燃油需求量大;发动机在巡航状态时,为保证飞行的经济性,需要将燃油消耗量调节至最小。因此根据发动机的燃油需求,调节燃油供给量是保证发动机稳定工作的关键。
旋板流量控制机构能够实现发动机燃油准确、稳定的控制。其工作原理是油门杆与旋板1联动,当旋板1旋转到如图2中左图位置时,节流孔102未遮蔽流量阀2型孔201,旋板1处于不节流状态;当旋板1遮蔽型孔102,例如旋转到如图2中右图位置时,旋板1处于节流状态。
根据流量控制原理,压差恒定条件下,流通面积一定,流量一定。当飞机处于巡航状态时,燃油需求量小。若旋板1处无节流孔102,为达到需要的流通面积,型孔201几乎被全部遮蔽如图3左图所示,若旋板1的旋转角度轻微发生变化如图3左图中角度α,存在关闭型孔201的风险,危及飞行安全。若在旋板1处开节流孔102,在小流量状态时,仍可改变旋板1转动角度控制发动机供油量,利于发动机稳定工作如图3右图所示。由图3右图中角度β明显大于角度α,即在最小流量变至流量为零过程中,带节流孔102的旋板1需要旋转更大的角度才能实现彻底关闭型孔201。为了最大程度实现发动机燃油控制的稳定性,旋板1处必须开有节流孔102。旋板流量控制机构的三维示意图如图5所示。
活塞9发动机的燃油调节器采用如图5所示的旋板流量控制机构控制发动机燃油供给量。当飞机飞行状态发生改变时,油门操纵臂发生转动,高空调节旋板3和油量控制旋板5转动同时发生联动,分别改变了高空调节旋板3与高空调节油量阀7的流通面积和油量控制旋板5与油量阀6的流通面积。燃油从进油管接头9经过主油阀8及过滤装置流入高空调节旋板3,被高空调节油量阀7分为两路。其中一路流入油孔1;另一路燃油流入油量阀6,经过油量控制旋板5流入油路2,油路1和油路2共同控制通往燃烧室的消耗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2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