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碳系材料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合成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51585.0 | 申请日: | 2014-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6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邓宝祥;李佩佩;钟经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79/08;C08G73/10;C08K7/24;C08K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6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材料 聚酰亚胺 复合 薄膜 合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薄膜的合成,尤其涉及一种具体设计新型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合成。
背景技术
聚酰亚胺薄膜的发展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美国杜邦公司的均苯型聚 酰亚胺薄膜(Kapton)到现在数之不尽的品种和样式。据统计,被用来合成聚酰亚胺的二酐 和二胺已达到了200-300种,被合成并进行研究的聚酰亚胺已达数千种。聚酰亚胺薄膜属于 绝缘材料,具有很高的电阻率,在大型生产中极易产生大量的静电荷积累,会引起燃烧、爆 炸等危险事故。为了解决这一静电荷积累问题,至今已用过或正在使用的方法是在聚酰亚胺 薄膜中填充导电材料,比如石墨、炭黑、金属粉末、金属纤维、金属合金、无机电解质和金 属氧化物等导电物质,但都是以一种物质单独加入,其抗静电效果不理想,在聚酰亚胺薄膜 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仍易发生因静电荷积累而导致的燃烧、爆炸事故。
发明内容
鉴于碳系材料有其特有的优势,其体积电阻率为0.1-1Ω·cm,导电性稳定持久,能够大幅 度调整材料的导电性能。因此,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我们选择比导电高分子化合物更适合 的碳系材料混合物作为聚酰亚胺薄膜的填充物,从而为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合成提供了一条 新的经济的合成路线,丰富了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合成思路及方法。用碳系材料作为抗静电 材料还有很多优点,比如价格低廉、原料易得、机械强度高、耐高温、添加量少、性能稳定。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原位聚合法制备不同比例的PI/RGO、PI/RGO+WMNT复合薄膜, 同样的方法加入定量石墨烯和不同比例的碳纳米管、二酐、二胺合成一系列聚酰亚胺复合薄 膜,以上制备步骤如下:
(1)碳系材料聚酰胺酸的制备,采用超声分散-原位聚合法制备聚酰亚胺碳系复合薄膜。 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25mlDMAC,加入石墨烯0.8%(在此比例时,单一复合薄膜的综 合性能最好),然后分别加入1%、2%、3%、4%、5%、6%的酸化碳纳米管,超声至无明显 颗粒,加入2.00gODA,机械搅拌10min,再分多次在1h内缓慢加入2.22gPMDA,机械搅 拌反应5.5h,得到颜色逐渐加深的聚酰胺酸溶液。
反应式如下:
(2)将聚酰胺酸溶液放入真空泵中进行抽滤除气泡,然后在干净的玻璃板上流延成膜, 将膜置于烘箱内,在80、100、120、150℃下使膜成型,然后浸泡于蒸馏水中,刮下薄膜。 用不锈钢铁架固定好薄膜,置于马弗炉中程序升温,于100、150、200、250、300℃下各1h, 反应式如下:
(3)步骤(2)反应完全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碳系材料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再 进行一系列表征比较。
由聚酰亚胺和碳系材料合成复合薄膜的的工艺特点是:操作简便,产率高,薄膜性能提 高。同时,反应处理过程中,ODA和PDMA的质量最优比为:1∶1.02倍。且除气泡用的是 真空泵进行抽滤,时间为5-10分钟。所使用的碳系材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碳系材料的用量 为10%以下。
采用碳系混合材料作为绝缘材料聚酰亚胺薄膜的抗静电性机理,是因为碳系材料不仅具 有良好的导电性、机械性能、透明度高,用于聚酰亚胺薄膜上,在不影响其应用的情况下, 还添加了抗静电性。近几年来,碳系材料作为研究课题,在实验研究中,越来越受广大科研 工作者的关注。同时,碳系原料的价格便宜,易于储存,稳定性高,机械性能强。最主要的 是,透明度高,作为添加材料并不影响物质本身的透过率。本文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 选择了简捷新颖、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的碳系材料作为一种静电添加剂,不仅增强原材料的 机械性能,同时保证了它的抗静电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石墨烯的含量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图2为0.8%石墨烯和1%酸化碳纳米管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图3为0.8%石墨烯和2%酸化碳纳米管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图4为0.8%石墨烯和3%酸化碳纳米管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图5为0.8%石墨烯和4%酸化碳纳米管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图6为0.8%石墨烯和5%酸化碳纳米管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5158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漏斗网蛛蛛丝复合丝素蛋白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制造复合材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