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声波诊断仪器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49398.9 | 申请日: | 2014-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882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 发明(设计)人: | 具真浩;李元熙;金载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麦迪森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61B8/00 | 分类号: | A61B8/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韩芳;薛义丹 |
| 地址: | 韩国江原***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器 下表面 换能器 吸声层 超声波诊断仪器 插入件 匹配层 凹陷 超声波产生 超声波 上表面 制造 | ||
公开了一种超声波诊断仪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超声波诊断仪器包括:匹配层;至少一个换能器,设置在匹配层的下表面处以产生超声波;第一吸声层,设置在换能器的下表面处,以将超声波产生信号发送到换能器;控制器,设置在第一吸声层的下表面处以控制换能器的运行,控制器具有形成在控制器的下表面中的凹陷;以及第二吸声层,设置在控制器的下表面处并具有形成在第二吸声层的上表面处的插入件,插入件与控制器的凹陷对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一种超声波诊断仪器和制造该超声波诊断仪器的方法,所述超声波诊断仪器通过散热器的增大的表面积获得增强的散热效率,并且还通过其封装结构获得提高的耐用性。
背景技术
超声波诊断仪器是一种将超声信号从对象的身体表面发送到身体内部区域并且利用关于反射的超声信号(超声回声信号)的信息以无创的方式获得软组织或血流的断层图像的装置。与诸如X射线诊断设备、X射线计算断层(CT)扫描仪、核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核医疗诊断设备等的其他诊断成像设备相比,超声波诊断仪器小且便宜、能够进行实时图像显示并且由于较少的X射线暴露而展现高安全性。因为这些优势,超声波诊断仪器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心脏、腹腔、泌尿系统和妇产科疾病的诊断。
为了获得对象的超声图像,典型的超声波诊断仪器包括将超声信号发送到对象并接收从对象反射的超声回声信号的换能器,以获得对象的超声图像。
更具体地讲,超声波诊断仪器可以包括:换能器,用于通过压电材料的振动来实现电信号和声信号之间的内部转换;匹配层,用于减少换能器和对象之间的声阻抗差,以允许在换能器中产生的超声波以最大程度发送到对象;透镜层,用于在特定点上校准超声波向换能器前方运动;以及吸声层,用于防止超声波向换能器后方运动,以防止图像失真。
近来,包括在超声波诊断仪器中的小尺寸和高性能的换能器引发了热的产生,因此已经展开了对用于防止热向超声波诊断仪器前方传递的热传递的研究或者对超声波诊断仪器的冷却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超声波诊断仪器和一种制造超声波诊断仪器的方法,该超声波诊断仪器具有其中插入件形成在控制器的下表面处、凹陷形成在第二吸声层的上表面处、凹陷与控制器的插入件对应的封装结构。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部分地,将根据该描述是明显的,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的实践而明了。
根据一个实施例,一种超声波诊断仪器包括:匹配层;至少一个换能器,设置在匹配层的下表面处以产生超声波;第一吸声层,设置在换能器的下表面处,以将超声波产生信号发送到换能器;控制器,设置在第一吸声层的下表面处以控制换能器的运行,控制器具有形成在控制器的下表面中的凹陷;以及第二吸声层,设置在控制器的下表面处,并且具有形成在第二吸声层的上表面处的插入件,插入件与控制器的凹陷对应。
插入件可以具有圆柱形、半球形、四面体形、五面体形和六面体形中的一种形状。
所述至少一个换能器可以包括矩阵阵列、线性阵列、凸阵列或凹阵列的形式的多个换能器。
控制器可以包括多个半导体元件以控制相应的换能器,半导体元件采取矩阵阵列、线性阵列、凸阵列或凹阵列的形式。
每个开关元件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被半导体元件控制的换能器中的对应的换能器的宽度,并且可以等于或小于被半导体元件控制的换能器中的对应的换能器的宽度与在对应的换能器和位于所述对应的换能器一侧的另一换能器之间的间隙的总和。
每个半导体元件的厚度可以具有通过被半导体元件控制的换能器中的对应的换能器所产生的超声波的波长除以偶数来获得的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麦迪森株式会社,未经三星麦迪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493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