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土壤中建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重金属的系统和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747630.5 申请日: 2014-12-09
公开(公告)号: CN104624628A 公开(公告)日: 2015-05-20
发明(设计)人: 李先宁;宋海亮;吴磊;王辉;曹羡;方舟 申请(专利权)人: 东南大学
主分类号: B09C1/08 分类号: B09C1/08;B09C1/10
代理公司: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代理人: 杨晓玲
地址: 210096 ***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土壤 建立 微生物 燃料电池 去除 重金属 系统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能源与土壤污染处理领域,具体涉及适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处理并提高重金属去除能效的土壤MFC(Microbial Fuel Cell,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环境署的报告表明,整个地球的环境正在全面恶化,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要素,也是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土壤污染问题日趋恶化,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如Cu,Cd,Cr等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土壤是生产实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替代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性,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因此,保护土壤,特别是保护耕地土壤数量和质量,理所当然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方针。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利用酶或者微生物作为阳极催化剂,通过其代谢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它属于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中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将生物质转化为电能。土壤中的微生物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同时市政污水、人畜粪便等都可作为MFC燃料。将MFC应用到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处理土壤重金属的同时获得电能,是缓解当前能源危机和解决土壤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环境能源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

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形态通常有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猛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等几种形态,土壤中以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的重金属较易被处理,而以有机态和残留态存在的重金属较难去除。在重金属土壤污染的处理中,离子态重金属污染物首先必须解吸以后,才能迁移,因而在土壤MFC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增加重金属由吸附态向游离态的转化非常重要,可以向土壤中加入

络合剂、表面活性剂等。

土壤中的污染物在电场下发生运动,其主要运动机制有电迁移、电渗析、电泳和自由扩散等,在这四种机制中,电迁移和电渗直接影响着电动修复的效果。在土壤MFC产电的过程中,阳极由于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降解,产生大量的H+,由于质子的迁移速率比质子的产生速率及在阴极的消耗速率低,使得阴阳极的pH发生变了变化。

在土壤中构建MFC,将土壤下层厌氧环境经改性后作为MFC的阳极,将土壤表层基质作为MFC的空气阴极,构建土壤MFC,通过土壤中种类及数量丰富的微生物,通过外电路的连接,并通过产电微生物促进有机物质的降解,促进土壤重金属向阴极迁移、富集,同时收集产生的电能。土壤MFC去除重金属方法,作为一种复合功能的修复方法,不仅能够多途径地去除重金属,促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而且能够回收所产生的电能,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研究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意义。

目前MFC应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土壤中建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重金属的系统和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一种在土壤中建立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去除重金属的系统该系统自下至上分布有阴极单元、阴极单元导电材料、待处理的目标土壤、阳极单元导电材料、阳极单元;外接电路电阻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导线接阴极单元导电材料和阳极单元导电材料。

其中阴阳极材料中包埋钛丝网或碳布等增强导电性,分别由导线导出与外接电路连接。

所述阳极单元、阴极单元,其中的颗粒活性炭直径为3-5mm,填充密度为0.45-0.55g/cm3

所述阳极单元导电材料和阴极单元导电材料的导电材料采用颗粒活性炭、不锈钢材质、碳布、石墨颗粒或石墨毡。

所述的连接导线为钛导线,或同材质导线,并进行连接点的绝缘密封处理。

所述的待处理的目标土壤中,目标土壤需接种厌氧污泥。厌氧污泥和目标土壤的质量比为1:10,最终待处理的目标土壤需加入营养液至土壤处于饱和水状态。

所述的营养液中含有重金属螯合剂或表面活性剂,为乙二胺四乙酸(EDTA)、柠檬酸、鼠李糖脂或皂角苷。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476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