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739495.X | 申请日: | 2014-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8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 发明(设计)人: | 马婷婷;曹平国;阚宏林;葛运建;曹会彬;孙玉香;宋全军;孙玉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62D57/032 | 分类号: | B62D57/032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六足轮腿式 爬行 仿生 机器人 | ||
1.一种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相连的躯干前部(1)、躯干中部(2)、躯干后部(3)以及分别设置在躯干前部(1)、躯干中部(2)、躯干后部(3)两侧的前轮腿组件(4)、中轮腿组件(5)、后轮腿组件(6),所述的躯干前部(1)、躯干后部(3)与躯干中部(2)之间的间距可调,所述的前轮腿组件(4)、中轮腿组件(5)及后轮腿组件(6)分别由第一、第二、第三电机(7、8、9)驱动,且前轮腿组件(4)、中轮腿组件(5)、后轮腿组件(6)的轮腿刚度可调,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电机(7、8、9)由电池组(10)供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躯干前部(1)包括第一支架(11)、固定于第一支架(11)上的前躯干本体(12)及分设在前躯干本体(12)两侧的第一电机(7),所述第一电机(7)的输出轴与前轮腿组件(4)相连;
所述的躯干中部(2)包括第二支架(21)、固定于第二支架(21)上的中躯干本体(22)及分设在中躯干本体(22)两侧的第二电机(8),所述第二电机(8)的输出轴与中轮腿组件(5)相连,所述的第二支架(21)上还对称设有四个电池组(10);
所述的躯干后部(3)包括第三支架(31)、固定于第三支架(31)上的后躯干本体(32)及分设在后躯干本体(32)两侧的第三电机(9),所述第三电机(9)的输出轴与后轮腿组件(6)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躯干前部(1)、躯干中部(2)和躯干后部(3)之间通过调整轴(100)及导向轴相互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整轴(100)呈水平方向与中躯干本体(22)固定设置,调整轴(100)的两端分别伸入前、后躯干本体(12、32)内,且调整轴(100)的两端分别设有旋向相反的螺纹,前、后躯干本体(12、32)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旋向相同的第一、第二六角螺母(101、102),所述的第一、第二六角螺母(101、102)分别与调整轴(100)两端的螺纹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支架(11)包括第一底板(111)及垂直于第一底板(111)设置的第一前板(112)、第一后板(113)及两块第一侧板(114);所述的第二支架(21)包括第二底板(211)及垂直于第二底板(211)设置的第二前板(212)、第二后板(213)及两块第二侧板(214);所述的第三支架(31)包括第三底板(311)及垂直于第三底板(311)设置的第三前板(312)、第三后板(313)及两块第三侧板(3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轴包括连接躯干前部(1)及躯干中部(2)的第一导向轴(210)以及连接躯干中部(2)及躯干后部(3)的第二导向轴(220),所述的第一导向轴(210)与调整轴(100)相平行且沿调整轴(100)对称设置两根,所述的第二导向轴(220)与调整轴(100)相平行且沿调整轴(100)对称设置两根,位于相同侧的第一、第二导向轴(210、220)的轴线相吻合,所述第一导向轴(210)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前板(212)上,第一导向轴(210)的另一端伸入第一后板(113)且与第一后板(113)构成滑动配合,第一后板(113)上设有与第一导向轴(210)相配合的导向衬套,所述第二导向轴(220)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后板(213)上,第二导向轴(220)的另一端伸入第三前板(312)且与第三前板(312)构成滑动配合,第三前板(312)上设有与第二导向轴(220)相配合的导向衬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六足轮腿式爬行仿生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214)的两端分别设有U形开口(2141),所述第二侧板(214)的两端还设有圆孔(2142),第一侧板(114)与第三侧板(314)与圆孔(2142)位置相对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第二腰形孔(1141、31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949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车的车轮离合调节方法
- 下一篇:一种适用于水田的组合驱动式移动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