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变片故障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38120.1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6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田小博;黄太誉;同国峰;孟立;潘文涛;贺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B7/16 | 分类号: | G01B7/16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空专利中心 11008 | 代理人: | 杜永保 |
地址: | 71006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变 故障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变片故障检测装置,主要用于在飞机结构试验中快速、准确的对应变片和测量线路进行检测。
背景技术
目前,应变片和测量线路检测方式主要采用万用表检测和采集设备检测两种方式。一般情况下,在飞机结构强度试验准备过程中,粘贴完成后的应变片采用万用表对应变片进行检测;在连接到测量电缆后,通过采集设备对整个应变测量线路进行检测。但是,随着飞机结构试验测量规模的增大,采用传统的检测方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a)应变片测量规模已达到几万片,而且应变片从粘贴完成到接入采集设备,需要经过多次接线过程,而且整个测量线路一般从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根据测量点位置和采集设备位置确定)。中间接线过程可能出现短路、断路等多种问题,问题的处理时间很长。
b)对于接线完成的应变片检测,除了首次粘贴完成后采用万用表检测,以往都是在连接到采集设备,并配置大量的文件之后开始的。而对于存在问题的应变计和线路的维修,都是在试验即将开始时进行的。因此大量的维修工作会占用试验准备时间,影响试验进度;而且应变计和线路的维修工作量大,过程复杂,会占用过多人力物力资源,而且不能进行并行工作。
c)若将检测工作提前,在接入采集设备前进行检测,即在测量线接线完成后,接入采集设备之前,对测量电缆进行检测。但是,应变片测量电缆采用的是50芯电缆,可接入16路应变片,若采用人工使用万用表检测的方法,存在过程多,人为因素多,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需要研发一种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并能一次判别测量电缆(16路应变片)的应变故障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1)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变片故障检测装置。该装置可以在应变测量电缆焊接完成后,一次检测16路(1根电缆)的应变片电阻,形成并行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
(2)发明技术解决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变片故障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片机,用于对译码器输出控制数字信号和接收A/D芯片的数据反馈信号;
译码器,与单片机连接,用于将接收到的单片机输出的控制数字信号进行译码,并输出互斥的低有效输出信号;
光耦,与译码器输出端连接,用于接互斥的低有效输出信号进行谐波隔离,输出继电器驱动信号;
继电器,与光耦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继电器驱动信号进行线圈吸合,使电缆接通,继电器产生桥臂不平衡信号;
运算放大器,与继电器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桥臂不平衡信号进行放大,然后传输给A/D芯片;
A/D芯片,与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放大的桥臂不平衡信号进行A/D模数转换,将数据反馈信号输出给单片机进行处理,处理得出测量结果。
进一步的,还包括触摸显示屏,单片机将采集来处理的数据反馈信号发送到显示屏显示,触摸显示屏将信号传输到单片机,单片机再将再次处理的信号返回到显示屏进行显示。
该检测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单片机、无需采集设备,能独立检测测量线路故障;
●由于全部借助电子元器件及芯片技术,极大限度的避免了人为干扰操作,测量精度高,效率高;
●采用液晶屏触摸显示测量值,人机交互界面友好;
●便于生产,制造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连接示意图;
图2为50芯插座接线图;
图3为单片机内软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变片故障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片机1,用于对译码器输出控制数字信号和接收A/D芯片的数据反馈信号;
译码器2,与单片机连接,用于将接收到的单片机输出的控制数字信号进行译码,并输出互斥的低有效输出信号;
光耦3,与译码器输出端连接,用于接互斥的低有效输出信号进行谐波隔离,输出继电器驱动信号;
继电器4,与光耦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继电器驱动信号进行线圈吸合,使电缆接通,继电器产生桥臂不平衡信号;
运算放大器5,驱动继电器输出端连接,用于将桥臂不平衡信号进行放大,然后传输给A/D芯片;
A/D芯片6,与运算放大器输出端连接,用于接收放大的桥臂不平衡信号进行A/D模数转换,将数据反馈信号输出给单片机进行处理,处理得出测量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未经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81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