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内窥镜光源亮度调节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34277.7 | 申请日: | 2014-1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82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 发明(设计)人: | 海媛;李凌;辜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A61B1/07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 内窥镜 光源 亮度 调节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成像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立体内窥镜光源亮度调节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人体内部进行病情检测的设备中,立体内窥镜解决了传统单光路内窥镜只能观察平面图像的问题,但是由于人体内环境复杂多变,在观察病变部位时内窥镜镜头的前端常出现不稳定状况,影响病变部位的成像质量,不能较好地获得病变部位的准确图像信息。其主要原因为:立体内窥镜的光源不能自动调节光照亮度,当光源提供的亮度不足时,获取到的病变部位图像相对较暗,造成图像模糊不清;相反地,当光源提供的亮度太强时又会引起病变部位的过度曝光,影响图像质量,不易观察都病变部位的细节信息。由此可见,立体内窥镜在诊断过程中,智能调节光源亮度对得到病变部位的准确图像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目前的立体内窥镜均采用一个光源为双光路提供光照的结构,每个光路分别装有独立的摄像元件,在病变检测过程中进行光源亮度调节,两个独立摄像元件不能准确地分配光照亮度,以至于立体内窥镜的光源不能发出合适的光照亮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立体内窥镜光源亮度调节方法,能够在人体内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有效地解决立体内窥镜由于光源亮度不足引起的图像模糊不清的问题,以及由于光源亮度过强引起的过度曝光问题,帮助立体内窥镜在工作过程中为检测环境提供合适的光源亮度,保证实时获取清晰的图像,为医生的治疗和诊断带来帮助。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创造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立体内窥镜光源亮度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理想光照条件下获得图像亮度额定值,以及设定图像亮度阈值;
(2)在病变检测过程中分别采集左视图像亮度值和右视图像亮度值;
(3)所述左视图像亮度值与所述右视图像亮度值对比大小,将左视图像亮度值、右视图像亮度值中较大图像亮度值定义为最大图像亮度值,或者将左视图像亮度值、右视图像亮度值中较小图像亮度值定义为最小图像亮度值;
(4)将计算最大图像亮度值与图像亮度额定值作差,与图像亮度阈值对比,将对比结果作为判定光照强度的标准;
(5)调节光源光照强度。
进一步地,步骤(4)中所述最大图像亮度值与所述图像亮度额定值之差大于或等于所述图像亮度阈值时,发出降低光源亮度的调节信号。
进一步地,步骤(4)中所述最大图像亮度值与所述图像亮度额定值之差小于或等于零时,计算所述最小图像亮度值与图像亮度额定值之差,并与图像亮度阈值对比,将对比结果作为判定光照强度的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最小图像亮度值与所述图像亮度额定值之差小于或等于所述图像亮度阈值时,发出增加光源亮度的调节信号。
立体内窥镜光源亮度调节系统,包括左视图像采集模块,右视图像采集模块、图像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计算模块、控制模块和光源;
所述左视图像采集模块、所述右视图像采集模块分别与所述光源连接,用于采集左视图像亮度值的模拟信号、右视图像亮度值的模拟信号;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分别连接左视图像采集模块和右视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将采集的左视图像亮度值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和右视图像亮度值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所述计算模块连接所述图像处理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用于计算和比较图像亮度值并发出亮度调节信号;所述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图像亮度额定值和图像亮度阈值;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计算模块和光源,用于接收计算模块发出的亮度调节信号,并通过控制电信号调节光源亮度。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为冷光源。
进一步地,所述电信号为冷光源的电流。
进一步地,所述电信号为冷光源的电压。
进一步地,所述冷光源的材料为光导纤维。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镜头,所述左视图像采集模块和所述右视图像采集模块位于所述镜头的内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42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