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32147.X | 申请日: | 2014-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2797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丹;张舒冬;张信伟;刘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7 | 分类号: | B01J23/887;C07C11/06;C07C5/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催化剂前体 催化剂制备 丙烯 丙烷氧化脱氢 催化剂 废渣油加氢催化剂 活性组分前驱体 焙烧 处理催化剂 多元醇溶液 反应流出物 高压反应釜 还原处理 还原气氛 活性金属 加氢反应 载体表面 油加氢 丙烷 水中 废渣 过滤 还原 节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所述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包括:处理废渣油加氢催化剂制得催化剂前体A;然后采用还原气氛对催化剂前体A进行还原处理;将还原后的催化剂前体A与多元醇溶液加入到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加氢反应,将反应流出物放置然后过滤并干燥,得到催化剂前体B;将活性组分前驱体溶于水中,得到溶液C,然后加入催化剂前体B,经干燥、焙烧处理后,得到催化剂。本发明方法不但充分利用了废渣油加氢处理催化剂,节约了成本,而且促进了更多活性组分在载体表面的分散,既提高了活性金属的利用率,又提高了丙烷的转化率和丙烯的选择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负载型钒基催化剂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丙烯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生成聚丙烯、聚丙烯腈、苯酚、羰基合成醇、环氧丙烷、丙烯醛和丙烯酸等系列重要化工产品。
目前,丙烯主要由石油催化裂化、丙烷催化脱氢制取。丙烷催化脱氢制丙烯的生产过程受热力学平衡的控制,反应条件苛刻,而且存在因积碳导致催化剂快速失活等问题。而丙烷氧化脱氢是制备丙烯的一种新途径,与催化脱氢过程相比,可以克服热力学平衡的限制,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无积碳,催化剂不需频繁再生。
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催化剂体系的研究已相当深入。针对目标反应的已报道的高性能催化剂体系主要包括钒基催化剂体系(V-Mg-O、负载的钒氧化物等)与钼基催化剂体系(Mo-Mg-O,Ni-Mo-O等)。CN 1396146公开了一种以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以V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在600℃时的丙烷转化率为50%,此时丙烯的选择性为72%,收率为36%。CN 1073893A公开了一种含稀土Ce的氟化物和氧化物的复合催化剂,当反应温度为500℃时,丙烷转化率为53.4%,此时丙烯的选择性为67.5%,丙烯的收率为36%。
而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反应还是一个快速反应(这种快速反应一般是处于传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物在到达催化剂外表面的同时反应即已完成,因而催化剂的内表面对目标反应贡献不大,这就造成了载体孔道内较低的金属利用率,增加了催化剂成本,同时还会加快产物的深度氧化。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剂制备方法,该方法制备的催化剂具有成本低廉、金属组分利用率高、选择性好的特点。
本发明所述的用于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催化剂制备方法,所述催化剂包括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活性组分为V;助剂为Mo、Co或Ni中的一种或几种;载体为氧化铝;以催化剂中各元素质量占催化剂质量的百分比为基准,活性组分V的含量为1wt%~15wt%,助剂的含量为1wt%~15wt%,余量为载体;所述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废加氢处理催化剂抽提去除催化剂表面上的油,于80~150℃干燥后进行焙烧处理,所述焙烧温度为300~600℃,焙烧时间为 2~6h;
(2)将步骤(1)得到的废加氢处理催化剂研磨粉碎;
(3)向步骤(2)得到研磨粉碎后的废催化剂中加入强无机酸,溶解并经过滤后得到滤液;
(4)向步骤(3)得到的滤液中加入含Ni的前驱体,溶解后加入有机酸;
(5)将拟薄水铝石加入到步骤(4)得到的溶液中,加热搅拌至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物;
(6)步骤(5)得到的固体物经过干燥、焙烧、成型,得到催化剂前体A;
(7)采用还原气氛对步骤(6)得到的催化剂前体A进行还原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214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