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31600.5 | 申请日: | 2014-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65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黄丹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6 | 分类号: | A01G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373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玉余甘果 嫁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嫁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
背景技术
余甘子又名滇橄榄、油柑、杨柑、望果、喉甘子、牛甘果等。原产于马来西亚及印度等地。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大玉余甘果是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从诸多野生和家种余甘树群体中发现的一株特优单株,经过培育,选育成功出全国首屈一指的余甘果优良品种,并培育繁殖。定名为“平丹一号”开发,属“平丹一号”大玉余甘果,单果重15—20克,横径3厘米,浅绿玉石色。半透明,近似园球形。鲜果脆口,风味浓郁、甜酸涩甘味适中,爽口,吃后有较长时间的余甘回味感,食者有益。色泽、果形、果大、果重、风味均优于其他品种。大玉余甘果特大,肉色似翡翠玉石色,有食“琼浆玉液”之感。经1994年广西区科委、玉林科委、平南县科委等有关单位的专家鉴定是目前国内果体最大、品质优良的果种。此单株母树近200年树龄,树高约20米,径粗59.8厘米,树冠7×8米。一般年产鲜果300—400公斤,最高年产550公斤,年单株产值2000—3000元。
大玉余甘果耐旱耐瘠,易种易管,丰产稳产,经济收益高。大玉余甘果根系发达,抗逆力强,丰产性能好,寿命长,尤其是具有很高的保健、药用价值,是十分难得的经济、生态林种。
然而余甘果树像其他许多果树一样,用种子繁殖变异大,无法保持原母树大果优质生产等优良性状,因此母树近200年来一直无法扩大利用。因此提供一种针对大玉余甘果的现实可行的无性繁殖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大玉余甘果的嫁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接穗选取,选取已结果的丰产稳产壮年大玉余甘果树,采树冠上中部的1~2年生的枝条,取其中段的芽作为接穗,随采随接;
步骤二、采用切接法,距地面20-30厘米处把主干切断,作为砧木,切口倾斜,在低的一侧沿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或稍带木质部垂直下切一刀,切口长2厘米左右;
步骤三、选取与砧木大小相似的接穗,在芽眼下方1.5厘米的平滑切口:深达形成层或稍达木质部,削好接穗后,立即将穗、砧的形成层对准,然后用塑料带自下而上地将砧穗伤面包扎紧;
步骤四、防止接合面浸水,保持光照,嫁接后10天左右检查成活情况,即时补接;
步骤五、及时抹去砧木萌芽条,防止后期砧木变成实生树;
步骤六、当接穗萌芽长17~20厘米,枝条半木质化时,解除薄膜带,嫁接成功。
进一步的,于每年8-10月嫁接。
进一步的,嫁接过程于温度20-25℃进行。
进一步的,嫁接期间及后期需做好防虫防蚁工作。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采用嫁接无性繁殖方式,在最大程度保存大玉余甘果母本的特性,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发展。丹竹镇大玉余甘果嫁接苗种植示范基地300亩,通过种植繁育嫁接树苗,挂果年限由野生的四年期缩短至二年期,平均亩产1500公斤,是野生及其他品种余甘果亩产的6~10倍,果实单果重15—20克,横径3厘米,呈浅绿玉石色,经检验,果实盛含人体所需的18种氨基酸、16种微量元素、有机硒和SOD活性营养物质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西大玉余甘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316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