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平井冲砂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26282.3 | 申请日: | 2014-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21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李大建;曾亚勤;甘庆明;吕亿明;牛彩云;王百;李亚洲;朱洪征;崔文昊;常莉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21/00 | 分类号: | E21B2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张培勋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平 冲砂 返排液 紊流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平井冲砂洗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平井冲砂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促进返排液中砂粒悬浮,降低砂粒在水平井段发生二次沉降堆积。
背景技术
针对水平井井筒出砂造成产量下降,国内外油田先后提出不同的水平井冲砂洗井工艺技术,具有代表性的旋转射流冲砂工艺技术。
旋转射流冲砂工艺技术的主要技术原理是通过油管连接洗井阀、液流导向器、旋转射流冲砂器等配套工具下入井内砂面位置附近,通过地面泵车将冲砂洗井液由油管或油套环空泵入井筒作为动力液,动力液带动旋转射流冲砂器旋转,流经旋转射流冲砂器喷嘴后形成高压旋转水射流,冲击、搅动井筒内沉积砂粒,使砂粒悬浮;动力液经过旋转射流冲砂器后,携带悬浮砂粒转换为返排液,通过不同循环通道(油套环空或油管),将井筒内砂粒返出地面,完成水平井井筒积砂的冲洗作业。
该工艺在短水平段水平井冲砂作业中,效果较好,但是当水平井水平段较长时,由于返排液在水平段发生层流或流态的变化,垂向上砂粒的运移距离有限,在砂粒重力作用下,返排液中悬浮的砂粒往往容易在水平段井筒内发生二次沉降堆积,从而降低了冲砂效果。
从目前调研情况看,不同水平井冲砂洗井工艺在现场应用过程中,水平井段均没有涉及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主要是依靠旋转射流冲砂器形成湍流,对于长水平段水平井由于水平段根部与趾部的距离较远,趾部形成的紊流流态返排液无法有效在整个水平段得以延续,容易产层层流,导致悬浮砂粒二次沉降堆积,可能形成新的砂桥,冲砂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返排液悬浮的砂粒往往容易在水平段井筒内发生二次沉降堆积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平井冲砂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包括上接头1和下接头2,所述上接头1和下接头2之间设有流道筒3,所述流道筒3外设有外螺旋流道5,流道筒3内设有第一内螺旋流道4;
所述上接头1和下接头2内部均设有与第一内螺旋流道4匹配且相通的第二内螺旋流道6。
所述流道筒3的外径大于或等于上接头1或下接头2的外径。
所述上接头1和下接头2外均制有外螺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水平井冲砂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配套装置结构简单,适应性强,主要在长水平段水平井冲砂洗井作用过程中,依靠返排液自身能量,在流经紊流流态发生器旋转流道时,形成多级新的紊流,实现对水平井段砂粒的充分搅动,避免二次沉降,大大提高了水平井段冲砂效果。紊流流态发生器结构简单,丝扣与油管连接下入水平段,在不改变冲砂洗井工艺管柱的结构与受力状态前提下,有效提高水平井冲砂洗井效果,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发明设计。
下面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紊流流态发生器的内螺旋流道示意图。
图中:1、上接头;2、下接头;3、流道筒;4、第一内螺旋流道;5、外螺旋流道;6、第二内螺旋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返排液悬浮的砂粒往往容易在水平段井筒内发生二次沉降堆积的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平井冲砂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包括上接头1和下接头2,上接头1和下接头2之间设有流道筒3,流道筒3外设有外螺旋流道5,流道筒3内设第一内螺旋流道4;
上接头1和下接头2内部均设有与第一内螺旋流道4匹配且相通的第二内螺旋流道6。
本实施例紊流流态发生器的工作过程:水平井冲砂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的上接头1、下接头2插入油管与油管连接,与水平井冲砂洗井工艺管柱下入水平段,依据水平井水平段长度,确定水平段设置紊流流态发生器数量,室内模拟实验显示,20-30m间隔连接一个配套装置效果较好。
由于水平井冲砂返排液紊流流态发生器设计有内、外螺旋流道5,返排液携带砂粒在油套环空、油管循环通道内流过紊流流态发生器的螺旋流道时,返排液在水平井段重新形成紊流,有效降低水平段内返排液携带砂粒发生二次沉降堆积,促进水平井段砂粒在返排液中运移,实现提高水平井冲砂洗井效果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62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井下节流器打捞时机判断方法
- 下一篇:接钻具作业工艺方法及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