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炉双渣法炼钢中脱磷泡沫渣的控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20970.9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802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潘贻芳;曾加庆;侯葵;任茂勇;杨利彬;林腾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36 | 分类号: | C21C5/3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301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双渣法 炼钢 中脱磷 泡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转炉双渣法炼钢中脱磷泡沫渣的控渣方法。
背景技术
转炉具有良好的熔池搅拌效果,为高效脱磷脱碳提供了保障。随着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提高及冶炼成本与环保压力的增大,双渣法炼钢逐渐成为转炉的重要冶炼工艺之一。双渣法冶炼过程中脱磷期高效脱磷及高磷渣的高倒渣率是保证双渣法顺行的关键因素。如何利用转炉车间现有设备与材料,最优化的高效低耗实现脱磷渣倒渣是技术关键点。
中国专利(申请号CN 103805732 A)转炉冶炼压渣方法,提出用高压氮气对泡沫渣进行吹扫,但未对对关键工艺操作参数进行说明,无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国内钢厂采用双渣法炼钢时(150t转炉留渣+双渣冶炼技术的优化[J].柳钢科技,2014,4:5-7),采用了氮气吹扫压渣的技术,但并未给出操作流程,对不同转炉渣况也未给出可行的操作指导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转炉双渣法炼钢中脱磷泡沫渣难倒渣的难题,为提高转炉双渣法炼钢时脱磷泡沫渣的倒渣率的转炉双渣法炼钢中脱磷泡沫渣的控渣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炉双渣法炼钢中脱磷泡沫渣的控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如果脱磷期炉渣未溢出或少量溢出炉口时,脱磷期结束时迅速提枪,将顶枪提至炉口切换气体,下枪1~7mm/吨钢进行吹氮冷却炉渣,氮气控渣时间按照经验指导公式t=45m-40P进行,式中t为氮气控渣时间,s;m为石灰石、石灰、白云石和镁球的总加入量,t;P为氮气压力,MPa;
(2)如果脱磷期炉渣大量溢出炉口,在脱磷期完毕前先进行如下操作:
a.如果对炉渣泡沫化发现不及时,在脱磷期吹炼结束前0~30s,加入2~5kg/吨钢压渣剂,再进行下述步骤(3);
b.如果对炉渣泡沫化发现及时,在脱磷期吹炼结束前30~60s内,加入石灰2~5kg/吨钢或氧化铁皮球2~5kg/吨钢,再进行下述步骤(3);
(3)脱磷期结束时迅速提枪,将顶枪提至炉口切换气体,下枪1~7mm/吨钢进行吹氮冷却炉渣,且吹氮控渣时间根据加料后渣况,在步骤(1)经验指导时间基础上浮动不超过200%。
氮气压力为0.75~1.0MPa,吹氮结束后提枪的同时前倾炉体倒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吹氮气或(加冷料+吹氮气)的方法破坏高温泡沫渣结构,对脱磷泡沫渣进行冷却压渣。脱磷泡沫渣的基本控渣工艺为:“脱磷期完毕-提枪-停枪-切换气体-确定下枪范围-确定控渣时间-下枪吹渣”,当脱磷渣严重泡沫化时采用(加冷料+吹氮气)的方法进行控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转炉双渣法炼钢的工作原理与现有技术是相同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所以不再叙述,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不同点是脱磷泡沫渣的控渣方法不同,下面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的转炉双渣法炼钢中脱磷泡沫渣的控渣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如果脱磷期炉渣未溢出或少量溢出炉口时,脱磷期结束时迅速提枪,将顶枪提至炉口切换气体,下枪1~7mm/吨钢进行吹氮冷却炉渣,氮气控渣时间按照经验指导公式t=45m-40P进行,式中t为氮气控渣时间,s;m为石灰石、石灰、白云石和镁球的总加入量,t;P为氮气压力,MPa;
(2)如果脱磷期炉渣大量溢出炉口,在脱磷期完毕前先进行如下操作:
a.如果对炉渣泡沫化发现不及时,在脱磷期吹炼结束前0~30s,加入2~5kg/吨钢压渣剂,再进行下述步骤(3);
b.如果对炉渣泡沫化发现及时,在脱磷期吹炼结束前30~60s内,加入石灰2~5kg/吨钢或氧化铁皮球2~5kg/吨钢,再进行下述步骤(3);
(3)脱磷期结束时迅速提枪,将顶枪提至炉口切换气体,下枪1~7mm/吨钢进行吹氮冷却炉渣,且吹氮控渣时间根据加料后渣况,在步骤(1)经验指导时间基础上浮动不超过200%。
氮气压力为0.75~1.0MPa,吹氮结束后提枪的同时前倾炉体倒渣。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09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