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19869.1 | 申请日: | 2014-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2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曾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倍仕得电气(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5/04 | 分类号: | H02G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3111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屏蔽 金属 电缆 固定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
背景技术
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是一种电气连接器,当电缆要进入箱体(壳体)与里面的元器件连接时,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能有效的将电缆和箱体固定在一起,并保证电缆和箱体之间达到有效的密封,使电缆和箱体之间具备防尘、防潮、防水的功效。同时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还要屏蔽掉箱体或设备外部的电磁信号,因为电磁信号会干扰箱体或者设备内的电气元器件,以防止电气元器件受到影响而正常使用。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的结构示意图。该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由迫紧螺帽101、橡胶材质的密封圈102、尼龙材料的内装件103、屏蔽环104、金属材质的管状且具有外螺纹的主体105、O型密封圈106和螺母107构成,各个部件依次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其中主体105整体呈圆管型,主体105两孔口处分别具有螺纹,在这两螺纹中间具有限位端台。内装件103一端具有多个依次放置成圆柱型的圆弧片,多个圆弧片包裹住密封圈102,内装件103的具有圆弧片的一端插入迫紧螺帽101内并与迫紧螺帽101内部的限位部相抵,内装件103的另一端插入主体105内并与屏蔽环104的一端接触安装。其中密封圈102的内径与线缆的外径间隙配合,当迫紧螺帽101向下旋转时,向下压内装件103的圆弧片,迫使密封圈102的内径缩小,使密封圈102夹紧线缆。屏蔽环104的另一端具有多个依次布置成圆台型的弹片,圆台的大径端与屏蔽环104的其它部件固定连接,圆台的小径端的孔径小于线缆的外径,当线缆穿过时,会迫使圆台的小径端的孔径变大,使得弹片发生弹性变形,弹片变形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弹片夹紧线缆,起到防屏蔽作用。在主体105的另一端具有与螺母107相配合的螺纹,在该螺纹停止处即为限位端台的位置。为了保证箱体内部与外界的密封性所以在限位端台和螺母107之间具有O型密封圈106。
但是,经发明人研究发现,由于内装件103的材料为尼龙材料,弹性较小,所以使内装件103与主体105之间的接触处为刚性接触,密封性不好,使得灰尘与水从迫紧螺帽101与主体105之间螺纹配合的缝隙处进去,然后从内装件103与主体105之间的缝隙流进去,进而随着线缆进入到箱体内部,使箱体内部的元器件损坏,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防尘和防水效果差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该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可以有效地解决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防尘和防水效果差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屏蔽金属电缆固定头,包括迫紧螺帽、密封圈、屏蔽环和主体,所述密封圈整体呈管状,所述密封圈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的端面与所述迫紧螺帽的内部的限位部相抵,所述第二端部插入所述主体的靠近迫紧螺帽的一端,所述第二端部的端面能够与所述主体的内部的第一台面相贴合并与所述屏蔽环接触,所述密封圈为弹性体。
优选地,所述密封圈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的密封台面,所述密封台面能够与所述主体的靠近迫紧螺帽的一端紧密贴合。
优选地,所述主体的与所述密封台面贴合的端面设置有齿状凸起部,所述齿状凸起部能够插进所述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屏蔽环具有第一圆环部、第二圆环部和连接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第二圆环部的V型片,所述V型片的V型口朝外放置,所述第一圆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相抵压,所述第二圆环部与所述主体的内部的第二台面相抵,所述屏蔽环能够在所述第二端部的压力下夹紧线缆。
优选地,所述V型片的中间段为圆弧段。
优选地,八个所述V型片均匀的成圆形布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部的外侧面与所述迫紧螺帽的齿顶的距离在0.25毫米与0.5毫米之间。
优选地,包括O型圈,所述主体的限位端台在与所述O型圈相贴合的一侧具有凹槽,所述O型圈的一部分能够陷进所述凹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倍仕得电气(杭州)有限公司,未经倍仕得电气(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98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