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瘦焦煤参与的炼焦煤配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15512.6 | 申请日: | 2014-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3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庞克亮;唐复平;王明国;赵恒波;马银华;刘冬杰;栗红;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 |
代理公司: | 鞍山华惠专利事务所 21213 | 代理人: | 赵长芳 |
地址: | 11402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焦煤 参与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焦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配加有瘦焦煤的炼焦煤配煤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煤炭分类中,根据不同的变质程度,将烟煤从低到高分成不同的煤牌号,主要包括 气煤、1/3焦煤、肥煤、焦煤、瘦煤等。在生产实践中,重复测量同一种煤种的变质程度时, 常会遇到测定结果分属于相邻的不同煤牌号的情况。煤牌号是人为划分的,而煤阶是逐步过 渡的,同一煤种可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煤牌号的煤所组成。因此,在常规测量结果中不能 清楚的展现被测量煤的煤阶分布情况。
镜质组反射率可以清楚的看出被测煤种的煤阶分布情况,在所形成的煤岩镜质组反射率 分布图上呈现出一个连续的分布状态、可以正确的展示真实的单种煤情况。
利用煤岩配煤方法进行炼焦配煤,往往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在1.5%~1.70%之间出现凹 口,造成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正态分布特性较差,从而导致焦炭质量下降,不能满足新型大 高炉用焦需求。同时,由于瘦焦煤的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平均值在1.5%~1.8%之间,因此, 如何将瘦焦煤应用到炼焦配煤中,对我国有效地利用弱变质程度煤来进行配煤炼焦生产具有 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瘦焦煤的灰分Ad:9.0%~12.0%;挥发分Vdaf:10%~20%;G值:20~80、Y值:6~10mm。 不同区域、不同成因环境、不同地质结构的煤,其特性亦不同,因此,已有的利用瘦焦煤的 配煤方案不可简单借鉴。如果在炼焦配煤中直接配入瘦焦煤,有可能实现配合煤镜质组反射 率的连续,但不能保证其成正态分布;同时,所炼焦炭中灰分含量可能会超标,将导致焦炭 质量较差,不能满足大型高炉用焦质量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瘦焦煤配比达30%,从而扩大炼焦煤配煤种类,生产焦炭质量较好, 可有效降低炼焦成本,满足大型高炉用焦需求的炼焦煤配煤方法。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瘦焦煤参与的炼焦煤配煤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配煤方案中配入瘦焦煤,其炼焦煤 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
1/3焦煤:8%~18%;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32%≤Vdaf≤34%的肥煤:10%~18%;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28%≤Vdaf<32%的肥煤:8%~14%;
粘结指数G≥78的焦煤:30%~50%;
粘结指数75≤G<78的焦煤:0%~25%;
瘦焦煤:10%~30%;
炼焦煤质量参数为:灰分8%~9.5%、硫分0.6%~0.9%、挥发份25%~27%、镜质组反射率 分布连续且成正态分布。
所述瘦焦煤的煤质为:
镜质组最大反射率范围分布在1.4%~2.0%;
镜质组最大反射率的平均值在1.5%~1.8%;
灰分Ad:9.0%~12%,挥发分Vdaf:10%~20%,G值:20~80,Y值:6~1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结合煤炭资源状况,对配煤和煤种的选择进行优化,选择与瘦焦煤相匹配的煤种 进行配煤,瘦焦煤的配加比例高达30%,并使炼焦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连续且成正态分布, 在保护优质炼焦煤的同时,实现企业的低成本配煤。本发明对于降低企业炼焦成本具有重大 实际意义,且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所生产的焦炭质量较好,炼焦所得焦炭的灰分在12.5% 以下、硫分在1.0%以下,完全能够满足大型高炉用焦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对备煤车间日常生产的各单种煤进行煤质分析测定,煤质的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按照 国家标准GB6948-2008《煤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方法》进行测定,焦炭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按 国家标准GB/T4000-2008进行检测。具体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炼焦煤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
1/3焦煤:16%;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32%≤Vdaf≤34%肥煤:10%;
干燥无灰基挥发分28%≤Vdaf<32%肥煤:10%;
粘结指数G≥78焦煤:34%;
粘结指数75≤G<78焦煤: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55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路换向阀
- 下一篇:自动二轮车之引擎遮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