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14808.6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64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周冠旻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市和胤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5/10 | 分类号: | C04B35/10;C04B35/18;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林培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生物 陶瓷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陶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
背景技术
红外辐射与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微波、无线电波等一起构成了整个无限连续的电磁波谱。红外辐射的波长通常为0.76~1000μm,一般将波长为3~100μm成为远红外。具有远红外辐射性能的陶瓷粉体材料称为远红外陶瓷粉,作为远红外线,通常是利用其光热转换功能效应。科研实践表明,改善人体微循环是磁场作用于人体后的生物效应之一,在磁场的作用下,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而对己经扩张的血管血流淤滞时,磁场又可以使这些血管收缩,淤滞的血流变得流动性增加,可见磁场感应对血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远红外线的波长在4~14微米之间,因它与人体生理功能息息相关而被称为“生命育成光线”远红外线有较强的渗透力,它释放出的能量具有激活细胞,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增强血管自身节律性运动作用,从而改善人体微循环。红外线辐射能力高,能满足保健需要。
人体温度一般在36℃左右,只有在此温度下具有较高远红外辐射能力的材料才具有使用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常温远红外陶瓷制品这类健康型“绿色陶瓷”产品上。我国自90年代开始进行常温远红外陶瓷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初步进展,开发了部分制品。如申请号为92105834.9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远红外线发射粉末及其制备,主要由工业陶瓷、Al203、SiO2、稀土金属氧化物等原料经加工制得,工艺路线简单,产品物化指标优良,但是远红外线发射率低,只有86%。此外,现有的陶瓷,煅烧温度都比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该材料常温下具有良好的远红外线发射率,便于制成医疗保健品,制备所需煅烧温度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优选地,本发明的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
上述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
按配方量称取Al203、SiO2、ZrO2、TiO2、Y2O3、SeO2,以无水乙醇为介质,和刚玉球混合,在滚动球磨机上球磨18~24小时,过筛,烘干,在750℃~850℃的温度下保温2~4小时进行煅烧,冷却至常温,捣碎,过筛,即获得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
在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中,原料、无水酒精和刚玉球的重量比为1:1:8~10。加入无水酒精和刚玉球球磨是为了使得原料混合更加均匀和精细,选用无水酒精,是因为酒精具有挥发性,易于烘干,不残留在粉料中,选用刚玉球,是因为刚玉球硬度高,磨料效果显著。
在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中,烘干温度为50~60℃。低温烘干粉末,能够较好把握原料的烘干程度,不至于过干,影响后续的煅烧,低温还可以节能。
在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中,过筛所用筛为200目。在制备方法中,采用两次过筛,是为了保证粉末的粒度均匀性,同时也可以防止粉末粘连。
本发明的配方原料中,Al203和SiO2作为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的基础原料;ZrO2能够提高陶瓷的硬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与Y2O3配伍,还能够稳定陶瓷,提高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性能;适量添加TiO2能够提高远红外生物陶瓷材料的远红外性能,提高远红外线的发射率;Y2O3是良好的表面活性物质,可改善Al203陶瓷材料的润湿性能、降低陶瓷材料的熔点,促进原料各组分的化学反应,易于形成低熔点液相,Y2O3还能抑制Al203晶粒生长、细化晶粒,还作为分散剂,可以有效分散原料,防止颗粒团聚;SeO2具有很多有益于人体的远红外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远红外线发射率高,达95%以上,远红外性能优异,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基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市和胤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桂林市和胤祥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148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