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陡峭悬崖隧道出洞工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708082.5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34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13 |
发明(设计)人: | 冯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00 | 分类号: | E21D9/00;E21D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11 | 代理人: | 郑自群 |
地址: | 116011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陡峭 悬崖 隧道 出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挖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陡峭悬崖隧道出洞工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隧道的贯通采用双向开挖的方式,贯通的位置设在Ⅳ级以上的围岩地段,但是当隧道洞口处于陡峭悬崖等地理条件复杂的地段时,从位于陡峭悬崖上的隧道洞口的正面入洞,洞口需先经行边、仰坡防护,才能进行洞口施工,且施工前须架设临时便桥作为施工平台,该临时便桥不仅搭设困难,且搭设的工程造价较高,由于悬崖陡峭,边仰坡施工困难,须进行较大的刷坡,破坏地形地貌,易发生山体滑坡等灾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可用于洞口位于陡峭悬崖的工程造价低的隧道出洞工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陡峭悬崖隧道出洞工法,隧道采用单向掘进,并由内向外出洞的施工方案,其出洞的施工方案包括:
S1:隧道洞身采用交叉中隔壁法进行单向开挖,将洞身分为四个部分的导洞进行开挖,分别为右上导洞、左上导洞、右下导洞以及左下导洞,每个导洞在开挖过程中及时进行侧墙的临时支护和拱部的初期支护;
S2:在掌子面距离出口成洞面7-9m时,采用上中小导洞超前施工法实行出洞施工;
S21:开挖上中小导洞;
S22:安装上中小导洞拱部的初期支护和两侧的临时支护;
S23:上中小导洞出洞后,进行洞口刷坡和洞口支护;
S3:拆除临时支护,从上中小导洞向洞身两侧扩挖洞身上半断面至洞口,并安装支护;
S4:开挖下半断面至洞口,并安装支护。
优选地,S21中的上中小导洞的宽度为4.5m,高度为5m。
优选地,S21中上中小导洞的开挖进尺为0.8m。
进一步地,S21还包括打设探孔,在上中小导洞的掌子面距出口成洞面2-3m时,使用5米钻杆打设数个在掌子面上均匀分布的探孔。
进一步地,S1和S22中的上中小导洞的初期支护包括依次进行的锚杆安设作业、钢筋网的制作和焊接、钢拱架安装以及混凝土层的喷射,锚杆直径为25mm,锚杆间环形间距为1m,纵向间距为0.5m,钢筋网包括两层,其由直径为6.5mm的钢筋围成的网格尺寸为0.2m×0.2cm,钢拱架沿洞身拱形轮廓设置的I25a工字钢钢架,钢拱架之间间距为0.5m,混凝土层的厚度为0.3-0.32mm。
进一步地,在进行S22之前还进行上中小导洞的超前支护,超前支护包括在掌子面上用超前导管斜上向往未开挖位置伸入以及沿上中小导洞的开挖轮郭线设置的插入掌子面后的超前锚杆,超前导管直径为42mm,超前导管之间环向间距为0.4m,超前锚杆的直径为25mm,长度为5m。
进一步地,超前导管根据长度的不同包括第一超前导管、第二超前导管以及第三超前导管,第二超前导管长度为5.5m,为最接近出洞口的倒数第二环超前导管,第三超前导管长度为3m,为最接近出洞口的超前导管,其与第二超前导管间距2.5m,其余的各环支护均使用第一超前导管,其长度为5m。
进一步地,S1和S22中的上中小导洞的临时支护包括中隔壁墙,中隔壁墙包括用于支撑的临时钢架、钢筋网以及临时混凝土层,临时钢架为I20b工字钢制成,其钢架间距为0.5m,临时混凝土层的厚度为2.5m。
本发明的陡峭悬崖隧道出洞工法为单向掘进,并采用上中小导洞由内向外出洞,能最大限度的延伸洞口,保证隧道施工安全,避免传统方式中正面入洞需架设施工便桥而花费较多时间、经费的问题,同时,避免正面入洞盲目刷坡,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原地形地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隧道洞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上中小导洞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支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上右导洞;2、上左导洞;3、下左导洞;4、下右导洞;5、上中小导洞;6、钢拱架;7、超前导管;71、第一超前导管;72、第二超前导管;73、第三超前导管;8、中隔壁墙;9、混凝土层;10、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80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秸秆粉碎机
- 下一篇:沙棘油在制备治疗药物性肝损伤药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