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纳秒脉冲电流的罗氏线圈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7572.3 | 申请日: | 2014-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9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解江远;何鹏军;张帆;王嘉煜;王亚杰;金兆鑫;蒋丹;荆晓鹏;赵程光;李奇微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H01F17/04;H01F27/36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王鲜凯 |
地址: | 710100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脉冲 电流 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纳秒脉冲电流的罗氏线圈,是一种通过改进一般罗氏线圈的感应线圈,积分电阻从而减小罗氏线圈本身的自激震荡,改善其相应频率,从而实现测试纳秒脉冲电流。
背景技术
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高压脉冲信号的上升沿越来越快,对脉冲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脉冲电流的测量一般采用同轴分流器或罗氏线圈。而罗氏线圈具有无源,且和测试设备无直接电气接触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微秒级的电流信号测量常用外积分式罗式线圈,由于用于外积分式罗式线圈必须经过一个RC积分回路,所以其测量的频率相应受到限制,在纳秒级电流信号的测量中很难应用。自积分罗氏线圈的频率相应高,是测量微秒亚微秒电流的理想手段。但是采用一般的自积分罗氏线圈测量纳秒脉冲电流会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感应线圈的电感和寄生电容较大,容易产生自激震荡。
2、积分电阻寄生电感,电容较大使测试信号产生失真。
3、输出信号电压脉冲幅值较高,达到几千伏。一般衰减器很难用于此类信号的衰减。
基于这些因素,传统自积分罗氏线圈很难测试纳秒脉冲电流,需要对自积分线圈进行特殊的设计才能用于纳秒脉冲电流的测量。
MARX发生器放电电流具有前沿陡,前沿在几个纳秒,幅值大,电流幅值在几千安培。一般的自积分罗氏线圈无法满足测试要求。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测量纳秒脉冲电流的罗氏线圈,解决脉冲功率技术中MARX发生器放电产生的纳秒级电流的测量问题。
技术方案
一种测量纳秒脉冲电流的罗氏线圈,包括感应线圈和积分电阻;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包括超微晶磁芯和绕制在超微晶磁芯上的铜带,超微晶磁芯和铜带置于环状屏蔽外壳内;所述积分电阻采用多个并联的碳膜电阻,多个并联的碳膜电阻置于屏蔽外壳内,屏蔽外壳上设有信号输入和信号输出端口;所述超微晶磁芯外缠绕绝缘胶带。
所述多个并联的碳膜电阻为3个以上。
所述安置超微晶磁芯和铜带的环状屏蔽外壳厚度为2mm。
所述铜带的宽度为8mm,厚度为0.15mm。
所述安置碳膜电阻的屏蔽外壳的厚度为2mm。
所述积分电阻的取值范围为10-100欧姆。
所述碳膜电阻采用2瓦的碳膜电阻。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测量纳秒脉冲电流的罗氏线圈,感应线圈包括超微晶磁芯和绕制在超微晶磁芯上的铜带,超微晶磁芯和铜带置于环状屏蔽外壳内;所述积分电阻采用多个并联的碳膜电阻,多个并联的碳膜电阻置于屏蔽外壳内。
本发明与现有的自积分罗氏线圈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磁芯采用响应频率更高的超微晶磁芯,用铜带代替导线,减小导线自身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铜带在磁芯上缠绕6匝。
2、积分电阻采用寄生电感较小的多个碳膜电阻并联,以此减少积分电阻本身的寄生电感,防止发生自激震荡。由于在积分电阻端感应的电压较大,所以采用2W的碳膜电阻。积分电阻取10-100欧姆。
3、由于在积分电阻端感应的电压较高,衰减器采用耐压达8千伏的脉冲衰减器,以此来衰减测试信号的电压。
附图说明
图1:纳秒脉冲电流罗氏线圈组成图
图2:感应线圈结构图
图3:感应线圈截面图
图4:积分电阻结构
图5:罗氏线圈电路原理图
1-感应线圈,2-积分电阻,3-脉冲衰减器,4-铜带,5-屏蔽外壳,6-超微晶磁芯,7-碳膜电阻,8-电阻的屏蔽外壳,9、10-信号输入输出端口。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纳秒脉冲电流罗氏线圈主要由感应线圈1,积分电阻2组成。测试时,积分电阻2与脉冲衰减器3连接,测试电流A从感应线圈正中心穿过。其组成图如图1所示。
其中感应线圈包括三个部分,为超微晶磁芯6,铜带4和屏蔽外壳5,屏蔽外壳的厚度为2mm。其具体组成如图2所示。超微晶磁芯外缠绕绝缘胶带,防止把铜带短路。铜带在磁芯外缠绕6匝,铜带的宽度为8mm,厚度为0.15mm,铜带之间用绝缘胶带绝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75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阻性电流提取方法
- 下一篇:电容式加速度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