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欠驱动履带式移动越障平台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07308.X | 申请日: | 2014-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7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王黎喆;张鹏;钱萍;秦玉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55/116 | 分类号: | B62D55/116;B62D55/08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履带式 移动 越障 平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器人技术领域,涉及移动机器人,具体涉及一种欠驱动履带式移动越障平台。
背景技术
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因其越野性能好,爬坡、越障、跨沟等能力较强,对非结构化地形环境具有较强适应性,应用较为广泛。民用领域,履带移动式机器人可执行反恐、排爆、救援等任务;军用领域,履带式移动机器人可进入危险区域进行作业,如排雷、敌后勘测、核污染及生化污染等区域。极端恶劣的环境对履带式移动机器人的稳定性,可靠性、能耗、体积和重量等均提出了相应要求,传统的履带式移动机器人通常采用全驱动越障方式,其运动模式或位姿变化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感器所反馈的信息,对传感器的精度要求较高;另外,全驱动方式要求电动机和传感器的数量较多,控制算法也较复杂,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欠驱动履带式移动越障平台,该平台可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搭载不同的功能模块;采用欠驱动的越障方式,减少了对控制系统的依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移动越障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其机械结构更加紧凑、灵活。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包括车体组件、支架组件、前摆臂组件、后摆臂组件、同步带组件和履带;两个支架组件对称设置在车体组件两侧;所述支架组件的两端分别铰接有前摆臂组件和后摆臂组件;所述的前摆臂组件通过同步带组件带动后摆臂组件同步摆动。
所述的支架组件包括电机、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一支架、第一直齿轮、第二支架、前传动轴和后传动轴;所述的第一支架与车体组件的车体箱固接;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的一端均与前传动轴铰接,另一端均与后传动轴铰接;所述电机的底座固接于第一支架的电机座上,第一锥齿轮固接于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的第二锥齿轮和第一直齿轮均固接于前传动轴上,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构成齿轮副。
所述的前摆臂组件包括第一前摆臂、第二前摆臂、前带轮、前轮轴、第二直齿轮、第一前限位销和第二前限位销;所述第一前摆臂和第二前摆臂的中部均与支架组件的前传动轴铰接;第一前摆臂和第二前摆臂的两端均通过轴承支承在两根前轮轴上,两根前轮轴均固接有前带轮;所述的第二直齿轮固接于一根前轮轴上,并与支架组件的第一直齿轮构成齿轮副;所述第一前限位销的一端固接于第一前摆臂上,另一端嵌入第一支架的前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前限位销的一端固接于第二前摆臂上,另一端嵌入第二支架的前限位槽内。
所述的后摆臂组件包括第一后摆臂、第二后摆臂、后带轮、后轮轴、第一后限位销和第二后限位销;所述的第一后摆臂和第二后摆臂的中部均与支架组件的后传动轴铰接;第一后摆臂和第二后摆臂的两端均通过轴承支承在两根后轮轴上,两根后轮轴均固接有后带轮;所述的后带轮与前摆臂组件的前带轮通过履带连接;所述第一后限位销的一端固接于第一后摆臂上,另一端嵌入第一支架的后限位槽内;所述第二后限位销的一端固接于第二后摆臂上,另一端嵌入第二支架的后限位槽内。
所述的车体组件包括车体箱上端盖,所述的车体箱上端盖固接于车体箱上;车体组件的扩展槽口可安装多种功能模块。
所述的同步带组件包括主动带轮、从动带轮、同步带和张紧轮;所述的主动带轮通过轴承支承在前传动轴的一端,且主动带轮的销孔与第二前限位销固接;所述的从动带轮通过轴承支承在后传动轴的一端,且从动带轮的销孔与第二后限位销固接;所述的同步带套置在主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张紧轮张紧同步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在扩展槽口更换不同的功能模块,从而达到“一车多用”功能;
2、本发明采用外包络履带可变结构,在越障中可灵活地改变履带形状,且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始终不变;
3、本发明采用欠驱动的越障方式,行驶和越障仅使用一个电机,结构简单紧凑,且体积小,质量轻;
4、本发明的控制系统简单,不需外加越障控制系统,减少了对传感器的依赖,能耗低,稳定性好,适合在恶劣地形环境中的长期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传动系统原理图;
图3为本发明中车体组件的结构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中支架组件的结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中前摆臂组件的结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中后摆臂组件的各个零件结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中同步带组件的结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73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