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705723.1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333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郝永辉;范梅梅;罗广求;焦萌;刘红军;吉双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10/04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1 | 代理人: | 李凤 |
地址: | 300384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止口 设计 电池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电源蓄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 法。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端面焊接工艺的电池壳体与电池盖装配时,为使焊接面对齐,往往在电池 壳上设计止口,即通过限制电池盖向内位移的方法来使壳、盖对齐。如图9所示。
这种电池壳体与电池盖装配工艺存在以下明显缺点和问题。为提高电池比能量,需要 减小壳体厚度,薄壁壳体设计止口不但会增加加工成本还会降低焊口的强度,而无止口设 计的电池壳、盖装配时焊接平面容易发生错位,不能实施焊接,如图10所示。因此造成 无止口设计的电池壳、盖装配时电池壳、盖对齐困难,焊接质量低,加工效率低等技术问 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操作便捷、经济实用、焊接质量高、加工效率高, 能有效实现无止口设计的电池壳、盖装配时电池壳、盖对齐等特点的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 装配方法。
本发明从技术上解决了无止口设计的电池壳、盖对齐的问题,可使电池壳厚度减至最 小,有效提高比能量。
本发明利用定位技术原理,先将带电芯的电池盖固定于本装置的一个平面上,然后再 将电池壳体卡入电池盖,使得电池壳的焊接平面与这个固定平面重合,工装的这个平面起 到的就是止口的作用。
操作过程:①在电池壳、盖焊接前的准备工序中,将电池盖装入固定工装,使用紧 固螺母旋入极柱,实现电池盖与工装的固定②电池壳卡入电池盖,然后放在焊接夹具上③ 再次调整焊接平面,紧固焊接夹具④卸下固定工装准备焊接。
本发明的固定工装为矩形结构,工装设有极柱穿过用凹槽式通孔,通孔位置与电池 盖上极柱位置相对应。
本发明的夹具包括两个U形块、夹紧螺栓和紧固螺母。一个U形块端部设有安装螺 栓的螺孔,另一个U形块端部设有螺栓穿过的通孔。螺栓紧固在U形块螺孔上,与U形块 固定在一起。夹紧使用时,将两个U形块相对,螺栓穿过另一个U形块的通孔,用紧固螺 母旋紧,实现焊接夹具对电池壳与电池盖的夹紧固定。
本发明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法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法,其特征是: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过程包括以 下步骤:
1)工装固定电池盖:在电池壳、盖焊接前的准备工序中,将电池盖装入工装固定, 采用紧固螺母旋入极柱方式,实现电池盖与工装的固定;
2)电池壳卡入电池盖:将电池壳卡入电池盖,然后放在焊接夹具上;
3)焊接平面调整:调整焊接平面后,紧固焊接夹具,实现电池壳与电池盖的固定;
4)焊接:卸下固定工装,实施焊接完成电池壳盖装配。
本发明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法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法,其特点是:焊接平面调整时,利用固定工装的 一个平面起到止口作用,调整焊接平面使电池壳、盖的焊接平面对齐。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方法由于采用了本发明全新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操作便捷、经济实用、焊接质量高、加工效率高,能有效实现无止 口设计的电池壳、盖装配时电池壳、盖对齐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无止口设计的电池壳、 盖装配生产加工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用焊接夹具夹住无止口设计电池壳盖进行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焊接夹具U形块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焊接夹具另一U形块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固定工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C-C结构示意图;
图9是现有的止口设计的电池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现有的无止口设计的电池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母,2、固定工装,3、U形块,4、U形块,5、螺栓,6、通孔,7、通 孔,8、极柱,9、电池盖,10、焊接平面,11、止口,12、电池壳,13、电池壳焊接平面, 14、电池盖焊接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572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