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护林带构建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700846.6 申请日: 2014-11-28
公开(公告)号: CN104429799B 公开(公告)日: 2016-11-09
发明(设计)人: 黄捷;杜东辉;胡耀欢;黄锦慧;杨帆;肖军;黄钊伟;洪青华;许良禹;王旭光 申请(专利权)人: 广东中沃生态环境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01G23/00 分类号: A01G23/00;A01G13/00
代理公司: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代理人: 胡玉
地址: 523070 广东省东莞市莞***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防治 甘菊 蔓延 危害 防护林带 构建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多树种组合防护林带控制薇甘菊蔓延危害的方法,属于有害植物生态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 是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草质藤本,原产中、南美洲,现今在亚太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并造成严重危害。薇甘菊2001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2003年被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发布为对我国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种。据统计,截至2009 年薇甘菊在我国的分布面积已达10万hm2以上。目前我国受危害严重的地区为广东、云南、台湾、香港、澳门,海南、广西正处于危害初期。

薇甘菊主要分布在次生裸地、弃耕地、荒弃果园及受人为干扰严重的次生林内。其生长迅速、茎节可随处生根,有性生殖能力强,具有缠绕习性;在新的分布地区能迅速占领被干扰生境。薇甘菊攀援于其他植物之上并迅速蔓延,覆盖大面积的林木,与本地植物竞争资源,抑制支持植物的生长,降低群落多样性,严重阻碍农林区作物生长及群落恢复。目前针对薇甘菊的控制措施主要有物理清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境改造等方面。这几种措施各有优缺点。物理清除多指人工清除,主要是用割除、挖除等手段来清理薇甘菊。该方法简单易试,见效快,但需反复清理,费用高,投入大,不宜大面积应用;化学防治是指用化学除锈剂杀灭和防治薇甘菊。该方法使用方便,见效快,较适宜大面积应用,但除锈剂的使用在某些区域存在环境隐患;生物防治是指运用天敌、寄生植物或微生物控制薇甘菊。该方法目前在生态安全性评估方面尚存在问题;生境改造是指通过对原有植物群落的干预,营造出不适于薇甘菊生长的群落及生境,从而达到防治薇甘菊的目的。该方法属于生态控制薇甘菊范畴,适用于宜林地,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能一劳永逸的控制薇甘菊,不足之处是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生境改造方法目前主要应用在受薇甘菊危害区域的改造,且主要是进行不连续的斑块改造,未形成防护林带,改造范围外的其他区域仍然是易受灾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薇甘菊防治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完全遏制薇甘菊新个体生长,且不破坏周围植物群落的防治薇甘菊蔓延危害的防护林带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种植植物采用“血桐(Macaranga tanarius (L.) Muell. Arg.)+X”形式以抵制薇甘菊的生长,“X”采用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Roxb.)Seem.)、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 Benth.)、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 (Nees et T.Nees) Blume)三种植物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血桐种植在最外围。

其中,该方法适用区域为郁闭度较低的人工林、 残次林、林缘、山边、弃荒地以及荒弃果园等,且该区域必须是宜林地或修整后适合植树的区域。血桐种植在最外围,即以保护区域为中心,防护林离中心较远的一侧,也是最先或最容易遭受薇甘菊危害的一侧。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外围植物血桐在抗薇甘菊攀爬覆盖方面比幌伞枫强。无论是在野外调查或是在试验样地中,未曾发现冠层被薇甘菊覆盖的血桐成树;而幌伞枫抗薇甘菊攀爬能力主要体现在,在没有外部支持物(比如周边乔灌木)过渡时,薇甘菊难以攀爬至幌伞枫冠层形成覆盖层,若有外力支持时,幌伞枫冠层存在被大面积覆盖的可能性。因此,采用血桐作为外围树种,具有更好的防护效果。

优选的,防护林带的宽度为10 m-50 m。

优选的,所述种植植物选用苗高在1-2 m的1年生或2年生实生苗或袋苗。

优选的,所述植物种植株行距为1 m×2 m 至2 m×3 m。

优选的,防护林苗木的抚育时间为2-3年,抚育期内使苗木不被其他植物覆盖,正常生长无死亡,2年后苗木高度在2.5 m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运用生态手段防控薇甘菊,对环境无污染,且具有长期有效性。

2.本发明不仅可防治薇甘菊,还可以增加原区域的植被覆盖率,起到对受危害生境进行生态改造和恢复的作用。

3.本发明仅在防护林带构建初期需要投入人力和资金支持,在防护林成林后基本不需要投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护林带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植物排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中沃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未经广东中沃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008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