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保温墙体及包含该墙体的钢结构建筑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699825.7 | 申请日: | 2014-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5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杨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九龙 |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76;E04B1/61;E04C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张涛;曹治丽 |
| 地址: | 10004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保温 墙体 包含 钢结构 建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领域,涉及一种复合保温墙体及包含该墙体的钢结构建筑,特别是 用于钢结构住宅。
背景技术
我国自钢产量突破亿吨及实行合理利用钢材和积极采用钢结构的政策以来,建筑钢结构 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正值住宅产业化在中国提出10周年之际,“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 被列为“十五”国际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并通过专家可行性论证。在“绿色建筑”和“住宅产业 化”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钢结构住宅是其最好的载体,必将在我国的住宅领域开拓一片新的 天地。
钢结构建筑不仅考虑工程的承载能力,而且还考虑生态的承载能力。其不仅能满足建筑 功能的各种需求,还能有效地处理好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 系,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目标。此外,钢结构可创建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各种资源能循环使用的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因此钢结构是 城镇化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一种建筑结构体系,在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并被称为绿 色建筑的重要代表。钢结构与其他结构相比具有如下优势:1)与传统的结构相比,可更好地 满足大开间、灵活分割的要求,且使用率提高5%-8%;2)与钢结构配套轻质墙板、复合楼 板等新型材料,符合建筑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可以达到节能50%的目标;3)可采用工业化生 产方式,实现构件的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化施工,实现技术集成化,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 使用功能;4)可以实现住宅建筑技术集成化的产业化新思路;5)工业化生产程度提高,现 场湿作业少,而且钢材本身可再生利用,符合环保建筑的要求;6)可减轻建筑结构自重30%, 大大降低基础的造价;7)施工周期短,可以大大提高资金的投资效益。此外,由于钢结构通 过体系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可改性和安全性,有利于保证现代居住生活的需要,适应现代住 宅市场的需求;开发该体系对于消化钢材和水泥,带动建筑、冶金、建材、化工等一大批跨 部门、跨行业企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但钢结构建筑建造过程中由于需要现浇水泥,水 泥的现场配制和浇筑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建筑领域亟需现场施 工过程没有污染的钢结构建筑。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领域的需求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保温墙体及包含该墙体的钢结构住宅。 本发明复合保温墙体建造克服了传统钢结构建造过程中污染环境的问题,包含本发明复合保 温墙体的钢结构住宅轻质高效、抗震性能好、建筑周期短、易于产业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保温墙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保温墙体包括内外两块轻质板、设置在内外 两块轻质板之间上下间隔一定距离并呈水平设置的断桥连接板、、沿墙体纵向设置的内填保温 材料以及用于现浇发泡水泥的两轻质板之间的空间;所述轻质板包括金属边框并由轻质材料 填充,所述轻质板厚度大于现有增强纤维水泥加压板材厚度;所述内填保温材料位于内外两 块轻质板之间。
所述轻质板的金属边框之间还设有内外层钢丝网,所述轻质材料填充在所述钢丝网格之 间。
所述轻质材料选自发泡水泥,或粉煤灰和高炉水渣等工业副产品。
所述断桥连接板由钢连接板和阻热材料制成,用于连接内外两块轻质板,所述断桥连接 板接触到内填保温材料的部分所在纵向断面由阻热材料制成。
所述轻质板的厚度为35-50mm,其金属边框由厚度为0.8-2.0mm的金属薄片制成横截面 为C型或槽型的金属边框。
包含上述复合保温墙体钢结构建筑。所述的钢结构建筑,包括钢结构框架梁、带上翻次 梁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所述的复合保温墙体,所述楼板与所述复合保温墙体相接的部位 设置有轻质板固定连接件,所述楼板设置有上下穿过楼板到达两轻质板之间的空间的注浆通 道,用于现场对所述复合保温墙体补浇水泥。
所述上翻次梁采用在现浇水泥楼板上附加小次梁配筋以简化施工。
所述钢结构框架梁上设置有电缆通道以解决电线在垂直方向穿梁问题。
所述电缆通道为设置在框架梁上侧边的内凹部分,且设于所述钢结构框架梁端三分之一 附近的反弯点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九龙,未经杨九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982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