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改善突触功能的药剂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97626.2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39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徐淑君;王钦文;姜莉婷;陈晓薇;郑伊亿;韩怡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73 | 分类号: | A61K31/473;A61P25/2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天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19 | 代理人: | 张文忠 |
地址: | 315211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改善 突触 功能 药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善突触功能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改善突触功能的药剂。
背景技术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在功能上发生联系的部位,也是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突触可塑性包括突触传递可塑性、突触发育可塑性和突触形态的可塑性,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属于突触传递可塑性是已被公认为是学习记忆活动的细胞水平的生物学基础。现已发现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除了与学习记忆功能关系密切外,还参与了感觉、心血管调节等其他重要的生理或病理过程。因此突触数目和可塑性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中,突触丢失是它的一个典型的病理变化。
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水解而来,由细胞分泌,在细胞基质沉淀聚积后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作用, Aβ可以与突触结合,从而引起突触功能的损伤,进一步的引起神经元变性和死亡。
双(3)-他克林(Bis(3)-cognitin),是一种来源于他克林并带有3个亚甲基的新型二聚物。他克林是第一个被FDA批准运用于临床的AD药物,但由于其较低的生物利用度严重的肝毒性和胃肠道副作用,目前已停用。双(3)-他克林作为他克林的衍生物,目前尚未发现其具有他克林的副作用。双(3)-他克林最先是作为一种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抑制剂被合成,后来发现其也是一种非竞争的NMDA受体拮抗剂。它与NMDA受体的结合具有快的解离速度(IC50, 0.52 μM)。最近的研究表明双(3)-他克林可以改善东莨菪碱引起的空间学习能力损伤,改善帕金森病中的运动能力损伤。以上的研究提示双(3)-他克林可能是一种潜在改善突触数目和功能的药物,进而改善突触功能损伤引起的疾病例如AD。但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用于改善突触功能的药剂,该药剂能够增加突触数目,调节突触可塑性。其能够应用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空间记忆功能减退,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辨别记忆障碍。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改善突触功能的药剂,所述的药剂的有效成分为双(3)-他克林,所述的双(3)-他克林的分子式为C29H32N4,其分子量为436,结构式为:
。
上述的药剂为口服制剂或注射剂。
上述的药剂为片剂或者胶囊。
上述的药剂为水针剂或者冻干粉针剂。
上述的药剂作为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功能减退和认知功能损伤的药物使用。
上述的药剂作为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功能损伤的药物使用。
本发明的用于改善突触功能的药剂,其有效成分为双(3)-他克林,其能够改善突触功能,增加突触数目,调节突触可塑性,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功能减退,减缓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障碍。
附图说明
图1为双(3)-他克林处理对神经元突触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
图2为双(3)-他克林处理对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
图3为双(3)-他克林处理对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学习记忆损伤的改善作用;
图4为双(3)-他克林处理对β-淀粉样蛋白引起的认知功能损伤的改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的是一种用于改善突触功能的药剂,所述的药剂的有效成分为双(3)-他克林,所述的双(3)-他克林的分子式为C29H32N4,其分子量为436,结构式为:
。
本发明所涉及的双(3)-他克林及其可药用的盐可以作为原料,添加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口服制剂或注射剂;可加入适当的赋形剂制成片剂或者胶囊,也可以用其药用盐配制成水针剂或者冻干粉针剂。
所述的药剂既可以作为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功能减退和认知功能损伤的药物使用,又可以作为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突触功能损伤的药物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76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