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保型低挥发低气味PVC电缆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93355.3 | 申请日: | 2014-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486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景颖杰;邹惠忠;单永东;张雪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三角洲(江苏)塑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7/06 | 分类号: | C08L27/06;C08K13/02;C08K5/12;C08K5/11;C08K3/38;C08K3/22;C08K5/134;C08K3/36;H01B3/4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马明渡;王健 |
地址: | 21542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挥发 气味 pvc 电缆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电缆料,尤其涉及聚氯乙烯电缆料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PVC)作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塑料制品,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PVC管、PVC板材、PVC薄膜、PVC墙纸、PVC电缆料等,是五大通用塑料中用途最广的一类。
聚氯乙烯电缆料主要由PVC树脂、增塑剂、稳定剂、填料、加工改性剂、润滑剂和颜料构成,经过双阶式螺杆挤出机挤出并造粒加工而成。其中,PVC电缆料的软硬度依靠增塑剂在PVC配方中的比例来调节,增塑剂含量越多,电缆料就越软。普通的电缆料选择一些常规的增塑剂来软化PVC,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以及生产的工艺,生产出来的电缆料味道较重,比较刺鼻,且发烟量大,对下游电缆生产单位的一线操作工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有些电缆料由于选择的增塑剂质量低劣,造成生产的电缆冒油、析出等问题,导致产品使用寿命缩短,污染环境。
当今PVC塑料市场,为了保证人类的生活环境,对环保要求越来越苛刻,PVC塑料制品除了一般要求的Rohs环保指令,还有欧盟了REACH环保法规,欧盟理事会2007/47/EC号指令,欧盟NO.10/2011号食品接触法规,另外,汽车部件包括汽车线,汽车内饰件等也对PVC塑料气味和塑料挥发作出要求,比如美国ASTM D3960-98标准,国际标准ISO 4618/1-1998,德标DIN 55649-2000标准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保型低挥发低气味PVC电缆材料,该环保型低挥发低气味PVC电缆材料既改善了电缆料体积电阻率,也提高了老化强度保留率,且在高温环境下具有低挥发低气味效果,雾化值达到0.4mg,具有很好耐挥发特征,制品气味低。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环保型低挥发低气味PVC电缆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聚合度1000的PVC树脂 80份,
SG4型PVC树脂 15~20份,
环己烷1,2二甲酸二壬基酯 10~40份,
乙酰柠檬酸丁辛酯 12~25份,
三氧化二锑 4~6份,
硼酸锌 7~9份,
填料 10~20份,
氢氧化铝 8~12份,
钙锌热稳定剂 5~8份,
抗氧剂1010 0.2~0.4份,
润滑剂 0.4~0.6份,
加工改性剂P551J 0.8~1.2份,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5~8份,
无机硅酸盐类除味剂 1~2份,
改性二氧化硅 0.2~0.5份,
白炭黑 5~10份。
上述低挥发环保型聚氯乙烯电缆料的技术方案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润滑剂选自硬脂酸、聚乙烯蜡、硬脂酸钙、硬脂酸锌中的至少一种。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填料为碳酸钙、滑石粉,高岭土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
一种环保型低挥发低气味PVC电缆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聚合度1000的PVC树脂80份、SG4型PVC树脂15~20份、环己烷1,2二甲酸二壬基酯10~40份、乙酰柠檬酸丁辛酯为10~25份、乙酰柠檬酸三丁酯为8~10份和炭黑颜料高速捏合机,高速捏合3-5分钟,温度达90~100℃;
步骤二、再低速捏合1分钟,同时投入三氧化二锑4~6份、硼酸锌7~9份、填料10~40份、氢氧化铝8~12份、钙锌热稳定剂5~8份、抗氧剂1010为0.2~0.4份、润滑剂.4~0.6份、加工改性剂P551J 0.8~1.2份、除味剂1~2份,改性二氧化硅0.2~0.5份和白炭黑5~10份后,再高速捏合6分钟,待温度达到120℃,充分混合均匀和预塑化,排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三角洲(江苏)塑化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三角洲(江苏)塑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33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