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工开背大黄鱼的内脏去除设备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90994.4 | 申请日: | 2014-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2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庆余;郑晓伟;丁建乐;谈佳玉;周荣;沈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2C25/14 | 分类号: | A22C25/14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工 大黄鱼 内脏 去除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工开背大黄鱼的内脏去除设备及其方法,属于黄鱼鲞制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大黄鱼,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大黄鱼为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大黄鱼体形特征是:侧扁,尾柄长度约为高的3倍余;头较大,下颌稍突出;鳔较大,前端圆形,具有发达的粘液腔。大黄鱼通常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雷州半岛以西也偶有发现。大黄鱼的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随着近海资源量的逐年减少,能够捕获的自然增殖的大黄鱼为数甚少。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大黄鱼产成品,几乎都来源于人工养殖。
以大黄鱼为主的传统水产食品以腌、干制品为主,酒糟和酱制其次,也有少量熟食品,产品有数十种之多,其中尤以黄鱼鲞最为大宗,也最久负盛名。黄鱼鲞又名白鲞,经过精细加工的舟山黄鱼鲞,洁白、形圆、味鲜、咸淡适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适量的脂肪,有开胃、清火、生津、活血的作用,其中的岱山白鲞和无头鲞名闻全国。
黄鱼鲞的传统加工工艺是:选择新鲜体大的大黄鱼,用清水洗净鱼体上的泥污及粘液。从离开肛门6~7片鳞处倾斜入刀,弧形向上,刀口放平,沿脊骨背开;对准鱼嘴劈开头部,不要切断上下颚骨和劈碎头部;将背部剖割光滑,并在尾部肉厚处割一刀但不断开,除净内脏。把剖割好的大黄鱼用盐擦抹均匀,按层盐层鱼的方法将其平码在桶内,上面加顶盐,加轻压约48小时,然后撤去压石再腌10天左右即可出晒。用盐量一般为鱼重的20-30%。出桶时,用水洗掉鱼体上的粘液、盐粒和脱落的鳞片,并放入清洁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取出后用细竹片将两扇鱼体和鳃撑开,不使它们合拢,用绳或铁丝穿在鱼颚骨上吊挂起来或平铺在晒台上,通风干燥。中午遮荫,防止烈日曝晒,约经3天即可晒成黄鱼鲞。
黄鱼鲞的产品历史比较悠久,其成品的形状要求一般为开背去内脏后,摊平后的鱼腹部不断开,呈一整体,其加工手段仍然比较简单和原始,黄鱼鲞的制作过程,通常是“一把刀、一把盐,一只桶”,全凭手工操作,工具就是刀、桶(缸)等。加工者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
目前,由于养殖大黄鱼摄食的人工配合饲料比例较高,且其摄食量大、成长得快,因此养殖大黄鱼的肚腹部都比较肥厚,其鳔大内脏量多、且与鱼腹内腔膜的粘接比较牢固。黄鱼鲞的加工原料(大黄鱼),既有新鲜的,也有冷冻后再解冻的,其内脏的去除是一个艰难的工作,特别是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开背大黄鱼腹腔内的鳔脏很难用简单工具一下子去除,需要经常使用“剪刀剪和刮刀刮”。
目前针对黄鱼鲞产品的开背大黄鱼的内脏去除设备及其加工工艺研究仍是空白,因此研制和开发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去脏效果好、生产效率高、适应性强的大黄鱼去脏加工设备是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是大黄鱼前处理加工实现机械化技术难题,因为现有的黄鱼鲞制作过程,采用纯手工的操作手段,既耗费人力,又生产效率低和经济效益低下。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909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