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处理含苯胺蓝污染废水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89742.X | 申请日: | 2015-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95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 发明(设计)人: | 孙淑静;陶玉维;胡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3/34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杏鲍菇 采收 栽培 处理 苯胺 污染 废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处理含苯胺蓝污染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纺织工业印染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经济有效地处理染料化工废水是目前环境保护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染料化工废水具有色度高、COD高、盐度高、毒性高、B/C低的“四高一低”基本特点,人工合成有机染料具有化学结构稳定的特征,这些难降解性污染物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传统的理化处理技术具有成本高、二次污染大等局限性,而生物方法成本低,高效且环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已经证实白腐真菌对染料废水具有良好的脱色、降解能力。白腐真菌能够通过分泌木质素降解酶降解染料废水,这一独特的降解机制在环保方面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杏鲍菇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药用、食疗于一体的白腐真菌。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子实体采收后 ,产生了大量的栽培废料。杏鲍菇菌丝生长在其上,既可以作为营养物质被菌丝体吸收利用,又可以作为载体固定杏鲍菇菌丝,这些废料既可以作为其他食用菌栽培的栽培料,又可以作为饲料原料,但是仍有大量的栽培废料无法被回收利用。利用杏鲍菇栽培废料处理染料废水,旨在改善染料废水处理成本高的现状,为染料废水处理提供新途径。目前几乎没有关于利用栽培废料处理染料废水的报道,因此本发明为染料废水处理及栽培废料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处理含苯胺蓝污染废水的方法。利用杏鲍菇栽培废料处理染料废水,既可以净化环境,又能实现废物再利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处理含苯胺蓝污染废水的方法,将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用粉碎机粉碎后,投入含苯胺蓝污染废水中,恒温摇床中振荡,100 mg/L含苯胺蓝污染废水脱色条件:温度20-40℃,pH 3-5,分子介体为400 μmol/L ABTS,Mn2+浓度为1-3 mmol/L,转速50-150 rpm。
100 mg/L含苯胺蓝污染废水脱色最佳条件:温度30℃,pH 5,分子介体为400 μmol/L ABTS,Mn2+浓度为3 mmol/L,转速150 rpm。
利用杏鲍菇栽培废料处理含苯胺蓝染料污染废水,主要有2个方面的主要根据:一方面主要利用其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作能吸附一部分染料,另一方面虽然苯胺蓝属于三苯甲烷类类染料,它们不是漆酶底物,但在小分子的还原介体存在下可介导漆酶与非酶底物染料之间的氧化作用。
本发明选取成本低,来源广的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处理染料废水。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作为实验材料处理染料废水,它既能吸附一部分染料,又能通过分泌木质素降解酶降解结构复杂且有毒的有机染料,这对当前染料废水处理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发明利用杏鲍菇栽培废料处理染料废水,既可以净化环境,又能实现废物再利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用下列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1:研究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性影响。
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为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工程实验室提供。杏鲍菇采收后栽培料酶活测定结果表明:杏鲍菇分泌漆酶、锰过氧化物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不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974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