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贮箱搅拌摩擦焊缝在位自动化检测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682977.6 | 申请日: | 2014-1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9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白冰;陈飞;杨帆;张晓红;刘忠;胡文刚;刘焱;王华明;杜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29/04 | 分类号: | G01N29/04;G01N29/265 |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李东斌 |
| 地址: | 1000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搅拌 摩擦 焊缝 在位 自动化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该技术属自动化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贮箱搅拌摩擦焊缝在位自动化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搅拌摩擦焊接方式已逐步应用于运载火箭贮箱产品焊接中,虽然超声相控阵无损检测方法能够有效的检测出搅拌摩擦焊缝内部缺陷,但对于运载火箭贮箱产品上搅拌摩擦焊缝的检测,由于其结构尺寸大,焊缝长度长,焊缝空间曲线种类多;离线检测(吊离焊接工位实施检测)在发现缺陷后,在实施补焊过程时(需重新吊入焊接工位)由于产品其结构尺寸大,无法还原与原始焊接状态相同的装配,导致补焊质量下降。并且周转时间较长,造成不必的时间浪费。
目前,上述产品的检测都属于离线检测,其自动化检测方式一般采用在焊缝附近铺设轨道,通过行走装置进行自动化检测。但受到在位检测时空间的限制,无法通过此方式实现自动化检测。
综上原因,只有实现搅拌摩擦焊缝的在位自动化超声相控阵检测,才能有效解决运载火箭贮箱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贮箱搅拌摩擦焊缝在位自动化检测装置及方法,实现在位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贮箱搅拌摩擦焊缝在位自动化检测装置,包括连接杆、转动轴、销钉、滑块连接片、弹簧、滑块、连接架、滑槽、探头架、探头,所述连接杆为圆柱型,其右端与焊机连接,左端通过销钉与转动轴连接,松开销钉可实现连接杆相对于转动轴的转动;转动轴左侧与滑块连接片连接,滑块连接片与滑块连接,而滑块安装在连接架的滑槽中,且可在滑槽中上下滑动;弹簧上端通过挂钩连接在连接架上,下端通过挂钩连接在滑块上,连接架与探头架连接,探头架为一个加紧结构,探头连接在探头架的加紧结构之中。
还包括螺钉A、螺钉B、螺钉C,转动轴左侧通过螺钉A与滑块连接片连接,连接架与探头架通过螺钉B连接,探头通过螺钉C连接在探头架的加紧结构之中。
一种贮箱搅拌摩擦焊缝在位自动化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焊缝上涂抹耦合剂;
步骤二:根据所检测产品位置,调整自动扫查装置靠近产品上的焊缝,并通过连接杆1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该力通过连接杆1传递给转向轴2,转向轴2通过滑块连接片4再传递给滑块7,滑块7通过弹簧6将连接架8向下压,连接架8将向下的力通过探头架10传递到探头12,从而将探头12与产品焊缝表面压紧;
步骤三:进行扫查检测,检测过程中依照焊接轨迹扫查。
本发明的显著效果在于:能够保持检测过程中所需的压力,并且能够在曲面工件上灵活、自动调整探头角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贮箱搅拌摩擦焊缝在位自动化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杆、2转动轴、3销钉、4滑块连接片、5螺钉A、6弹簧、7滑块、8连接架、9滑槽、10探头架、11螺钉B、12探头、13螺钉C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连接杆1为圆柱型,其右端与焊机连接,左端通过销钉3与转动轴2连接,松开销钉3可实现连接杆1相对于转动轴2的转动;转动轴2左侧通过螺钉A5与滑块连接片4连接,滑块连接片4与滑块7连接,而滑块7安装在连接架8的滑槽9中,且可在滑槽9中上下滑动;弹簧6上端通过挂钩连接在连接架8上,下端通过挂钩连接在滑块7上,连接架8与探头架10通过螺钉B11连接,探头架10为一个加紧结构,探头12通过螺钉C13连接在探头架10的加紧结构之中。
一种贮箱搅拌摩擦焊缝在位自动化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焊缝上涂抹耦合剂;
步骤二:根据所检测产品位置,调整自动扫查装置靠近产品上的焊缝,并通过连接杆1施加一个向下的力,该力通过连接杆1传递给转向轴2,转向轴2通过滑块连接片4再传递给滑块7,滑块7通过弹簧6将连接架8向下压,连接架8将向下的力通过探头架10传递到探头12,从而将探头12与产品焊缝表面压紧。
步骤三:进行扫查检测,检测过程中依照焊接轨迹扫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未经首都航天机械公司;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29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