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尼工作缸、摩托车减震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681971.7 | 申请日: | 2014-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5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卢长寿;胡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亮影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李强 |
地址: | 400052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尼 工作 摩托车 减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减震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阻尼器工作缸和包括所述阻尼工作缸的摩托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摩托车倒置式前减震装置在摩托车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它起到支承车身,传递牵引力,与车辆行驶的安全息息相关;同时它又是性能件,减震效果的好坏,对驾乘人员的舒适感受也会产生影响。现有倒置式前减震装置的结构,主要由活塞连杆组合、工作缸、底阀体、减震弹簧、叉管、支撑管、套筒及底筒等组成,活塞连杆组合与底阀体装配在工作缸内形成内置阻尼器,减震弹簧位于叉管内,两端位于底筒与定位管之间,工作缸内装有减震油。摩托车运行时活塞连杆组合在工作缸内上下移动,同时外筒也相对于叉管上下运动,通过内置阻尼器和减震弹簧的作用实现阻尼减震。其不足之处:减震器刚开始工作时,工作缸内外压力一致,工作缸内的空气不易排出,工作缸外的油很难进入缸内,在空气未排出期间复原阻尼力有空程,并且不稳定,造成减震器前期舒适性差。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减震器阻尼工作缸,这种阻尼工作缸增加了排油孔,设置在减震器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减震器长时间无阻尼,舒适性差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减震器阻尼工作缸,包括工作缸体,所述工作缸体的一端设有导向座,另一端与底阀体连接;连杆穿过导向座伸入工作缸体中,并与活塞体相连;所述导向座和活塞体之间设有缓冲弹簧,所述工作缸体内注有减震器油;所述导向座与活塞体之间的工作缸体侧壁设置有排油孔。摩托车的减震器工作时,外周空间内的油通过底阀片上开设的第二阻尼孔进入到工作缸内密封体,而此时密封体内空气就从这个排油孔油排出,使两腔产生压力差,从而使内腔充满油,这样就保证了复原阻尼力快速稳定在要求的波动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所述排油孔的直径大小为0.4毫米到0.8毫米范围之间。排油孔太小,排尽空气的时间就更长,排油孔太大,造成密封体油量排出太多,内部压力低,复原阻尼力偏小。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弹簧压缩到极限位置的长度为L,所述排油孔到导向座下端面的距离小于L。如果排油孔位置超过L,缓冲弹簧压缩到最短的情况下,活塞会挡住排油孔或将活塞以下的密封体导通。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座外圆上设有环槽。导向座外圆上的环槽通过与阻尼器工作缸滚压后形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保证工作缸体的密封。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体上设有通孔,阀座、弹簧片、阀片、活塞体依次装配在连杆上,并连接固定;所述阀片开设有第一阻尼孔。
进一步地,所述底阀体上端依次安装有底阀片、底弹簧片和底阀座,所述底阀座开设有通孔,所述底阀片开设有第二阻尼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摩托车减震器,包括如上所述的阻尼器工作缸。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阻尼器工作缸,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采阻尼器工作缸的缸体上增加了排油孔,这样保证了减震器工作时,阻尼器工作缸外部油腔的油能顺利快速的进入到内部油腔,使复原阻尼力尽快稳定在要求的波动范围之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中B的放大视图。
图4为图1中C的放大视图。
零件标号说明
1、工作缸体;2、连杆;3、导向座;4、活塞体;5、连杆;6、底阀体;7、阀片;8、弹簧片;9、阀座;10、第一阻尼孔;11、底阀片;12、底弹簧片;13、环槽;14、第二阻尼孔;15、底阀座;16、排油孔;17、第一通孔;18、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为了能够详细地描述本发明,首先,对本发明的阻尼器工作缸的具体结构作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摩托车减震器阻尼工作缸,包括圆管状的工作缸体1,所述工作缸体1的一端设有导向座3,另一端与底阀体6连接;连杆2穿过导向座3伸入工作缸体1中,并与活塞体4相连;所述导向座3和活塞体4之间设有缓冲弹簧5,所述工作缸体内注有减震器油;所述导向座3与活塞体4之间的工作缸体1侧壁设置有排油孔16。
其中,所述排油孔5的直径大小为0.4毫米到0.8毫米范围之间。
其中,所述缓冲弹簧5压缩到极限位置的长度为L,所述排油孔5到导向座3下端面的距离小于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亮影工贸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市亮影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819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