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汞离子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79401.4 | 申请日: | 2014-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99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宋广亮;朱红军;季金风;冯亮;徐杰;何广科;刘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8 | 分类号: | 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816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可视化 快速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分析检测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汞离子可视化检测方法。
技术背景
汞离子是一种毒性较强的重金属离子。环境中汞离子的主要来自工业废水的排放等途径,它在湖泊、海洋中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并不断在鱼类等生物体内累积,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汞离子还可与人体内蛋白质中的某些基团(如巯基)结合,使细胞内许多代谢(如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能量的生成等)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汞中毒是较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如汞矿的开采、冶炼,制选汞齐,实验、测量仪器的制造和维修。化学工业用汞作阴极电解食盐,生产烧碱和氯气。军工生产中雷汞的使用,塑料、染料工业用汞作催化剂,医药及农业生产中含汞防腐剂、杀菌剂、灭藻剂、除草剂的使用等等。如防护不当,均可引起汞中毒。汞对人体的危害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肾脏,此外对呼吸系统、皮肤、血液及眼睛也有一定的影响。它能在生物体内累计,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内,人体累计的微量汞无法通过自身代谢进行排泄,将直接导致心脏,肝,甲状腺疾病,慢性汞中毒甚至引起恶性肿瘤的形成。溶解态的汞离子往往具有较高的活性,是排入天然水体汞污染物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水溶性,也是各种汞形态转化的枢纽,因此,适时、灵敏地检测汞离子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汞离子标准的检测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双硫腙法在汞的比色分析中应用最广,已成为检测汞的国家标准方法之一。测试时将pH为0-13的水溶液与含双硫腙的有机溶液一起摇匀。汞离子与双硫腙反应生成的络盐完全进入有机相中,根据络盐在最大吸收波长490nm下的吸收值就可以对汞离子进行检测。然而在1998年孙俊梅等人以喹宁为衍生试剂,将其负载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制成喹啉负载树脂,吸附汞络阴离子后用ICP-AES法测定汞的含量,测得检出限为7×10-12mol/L。原子吸收光谱法是基于气态原子对于同种原子发射出来的特征光谱辐射具有吸收能力,通过测量试样的吸光度来分析的一种方法。1999年A.veselova等人用壳聚糖辣根过氧化物酶固定化,以邻联菌香胺为显色剂,二者混合固定在聚亚安酯泡沫塑料上,根据颜色变化对样品中汞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该分析体系对Hg2+的检测线可达5×10-12mol/L,检测区间为5×10-12mol/L~5×10-9mol/L。2009年李丹等人采用二氯化锡作为还原剂,在硝酸体系下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陆地水中衡量汞,对选择条件进行优化处理后具有较低的检出限为5×10-12mol/L可用于湖泊水生态环境评价样品中汞衡量的测定。这些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常用于离子定量检测,但这些方法仪器昂贵,测定时样品的预处理比较复杂,检测不够迅速,干扰大等问题,所以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为了有效减少汞的污染,简单迅速的检测工业废水中汞的含量也成了环境保护及控制较少汞的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迫切需要一类新的检测试剂,能很好的满足以上几个要求。本专利提供的方法快速,简单易操作,成本低。本发明设计合成的这类螺噁嗪衍生物具有结构相对简单且易于合成的特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汞离子可视化检测方法,是一种化学稳定性高,对汞离子有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方案:
一种汞离子针对性检测的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针结构式如下:
通式中R=-CH3,-CH2CH3,-CH2CH2CH3,-CH2OH,-CH3CH2OH,-CH3CH2CH2OH,-CH2COOH,-CH3CH2COOH,-CH3CH2CH2COOH,
所述的汞离子检测新型探针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79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