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呼吸机及其通气控制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76904.6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4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9 |
发明(设计)人: | 徐军;于学忠;刘京雷;姚东奇;李晨;郑亮亮;谈定玉;付阳阳;李妍;颜永生;郭婧;周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 |
代理公司: | 44281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郭燕;彭家恩<国际申请>=<国际公布>= |
地址: | 10073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呼吸 及其 通气 控制 装置 方法 | ||
一种呼吸机及其通气控制装置和方法,通过实时获取通气触发信号,如果获取到触发信号,则进一步判断该触发信号是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不应期内,还是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触发窗内,如果位于不应期内,则不响应该触发信号,如果位于触发窗内,则响应该触发信号,触发一次通气,如果在当前通气周期的整个触发窗内没有获取到触发信号,则在该触发窗的终点触发一次通气。因此,在不应期内,如果产生有触发信号或因干扰而产生的触发信号,也不会被响应,有效保证了呼吸机提供的呼吸频率稳定,避免过度通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呼吸机及其通气控制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心跳骤停是指原来并无严重器质性病变的心脏因一过性的急性原因突然中止搏血而致的呼吸和循环停顿的临床死亡状态。心跳骤停作为目前主要的临床死因之一,其最为有效的抢救方式是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两部分。目前国际心肺复苏指南除强调高质量的心肺胸外按压外,人工通气也是心肺复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众多的研究表明,心肺复苏过程中过度通气会导致胸腔内压增高,其不仅不利于静脉回流,更不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因此,目前欧洲和美国最新心肺复苏指南均也再次强调“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避免过度通气”。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建立高级气道后,通气方式通常有简易呼吸器通气和机械通气两大方式。在使用简易呼吸器人工通气时,由于抢救时情况紧急,往往急救人员会出现按压简易呼吸器的幅度过大和按压频率过快,从而导致心肺复苏中出现过度通气。而机械通气方式是使用呼吸机通气,在使用呼吸机通气时,虽然一般医务人员会按照心肺指南要求进行机械通气,典型的潮气量500ml,呼吸频率10-12次/分,这似乎可以避免过度通气的发生。然而在实际临床情况下,经检测发现,在胸外按压过程中使用呼吸机通气仍然会出现持续性过度通气和高压报警,目标对象的呼吸频率往往在30次/分左右。由于潮气量的大小取决于跨肺压,如果过度的限制压力报警范围,常常又会出现单次潮气量过低,不能达到有效的肺泡通气。
综上所述,无论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通气,还是使用现有的机械通气模式,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均会出现过度通气现象,过度通气会增加胸腔正压时程,通气越大胸腔内压越高,不利于自主循环的恢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呼吸机及其通气控制装置和方法,解决了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过度通气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呼吸机的通气控制方法,包括:
实时获取通气触发信号;
如果获取到触发信号,则进一步判断所述触发信号是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不应期内,还是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触发窗内,如果位于不应期内,则不响应所述触发信号,如果位于触发窗内,则响应所述触发信号,触发一次通气;每个通气周期包括一个不应期和一个触发窗,所述不应期和触发窗的长度预先设置;
如果在当前通气周期的整个触发窗内没有获取到触发信号,则在该触发窗的终点触发一次通气。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呼吸机的通气控制装置,包括:
触发信号获取模块,用于实时获取通气触发信号;
处理模块,其包括:
判断单元,用于在触发信号获取模块获取到所述触发信号时,进一步判断所述触发信号是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不应期内,还是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触发窗内;
通气控制单元,用于在判断单元判断到所述触发信号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不应期内时,不响应所述触发信号;在判断单元判断到所述触发信号位于当前通气周期的触发窗内时,响应所述触发信号,生成并输出用于触发通气的控制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769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