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657330.8 | 申请日: | 2014-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9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尤晓明;王显涛;李洋;迟文泉;邓世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永泰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69/04 | 分类号: | C10M169/04;C10M111/04;C10M161/00;C10N30/06;C10N40/25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徐槐 |
地址: | 257335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市售的燃气发动机油由多种分子量不同的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闪点较低,在燃气发动机的极高温使用条件下,蒸发损失快,导致机油消耗量大,使用过程中必须经常性补加机油以保持良好润滑。同时,由于其抗氧化安定性不好,导致机油变质快,换油期短。由于蒸发损失大,机油换油周期短,导致机油消耗量大,这样不利于资源节约。同时蒸发损失的机油挥发到大气中或流失到环境中,再加上由于换油期短会产生大量废机油等问题,这些均不利于环境保护。
因此,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润滑剂的使用性能、运行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可生物降解性、低或无毒害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矿物基润滑油已经很难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此外,由于矿物基润滑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较低的生物降解性致使其面临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合成润滑油可按人们的需求进行分子组成结构及性能和功能设计,从而满足不同环境工况的使用需求。与矿物基润滑油相比,合成润滑油通常具有良好的低温与黏温性能,较低的挥发损失,更高的热稳定性,以及抗燃、耐辐射、优良的润滑抗磨损等优点。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润滑剂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润滑油更是被称为“工业血液”。随着现代工业的高精尖化和环境保护要求日益严苟,原有的润滑油工业已经难以跟上工业现代化的步伐,因此更高端、更专业、更环保的燃气发动机润滑油的研发与应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抗氧化、抗磨性能良好、稳定性高的润滑油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润滑油由以下份数的基础油和与其具有协同作用的添加剂组份组成,所述份数均为重量份:
所述的基础油由以下份数的组份组成,所述份数均为重量份:
聚α-烯烃 45-50份;
II类矿物油 5-10份。
其中聚α-烯烃是通过以下工艺合成的:
按照摩尔比n十二烯烃:n十八烯烃=1:2-3.5的比例,将十二烯烃和十八烯烃一次加入聚合釜,加入0.5-2wt%的茂金属催化剂,温度逐渐升至80-120℃,反应3-6h后,停止反应,得聚α-烯烃胶乳。
所述抗氧剂由按重量分数计算的以下组分组成:
2,6-二叔丁基对甲酚 3-4份;
烷基二苯胺 1-3份。
所述的极压抗磨剂由按重量分数计算的以下组分制备而成:
所述的缓蚀剂由按重量分数计算的以下组分制备而成:
氨基三甲叉膦酸 2-3份;
羟基乙叉二膦酸 3-4份。
所述的稳定剂由按重量分数计算的以下组分制备而成:
聚乙烯比咯烷酮 4-6份;
羧甲基纤维素 2-3份。
所述消泡剂由按重量分数计算的以下组分制备而成:
聚二甲基硅醚 1-2份;
乳化硅油 1-2份。
本发明的润滑油制备方法如下:
(1)将聚α-烯烃、II类矿物油加入原料混溶罐中,自然混溶30-40min,制得润滑油基础油;
(2)在上述基础油中加入抗氧化剂、极压抗磨剂、缓蚀剂、稳定剂、消泡剂,在常温常压下搅拌1-2h,后静置12-18小时,过滤除去机械杂质,即得到本发明润滑油。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润滑油基础油采用聚α-烯烃合成润滑油和矿物质油复配而成,各组分协同作用使得基础油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与添加剂的相溶性更好,系统更加稳定。
2、本发明的润滑油的极压抗磨剂采用有机与无机纳米复合粒子,聚苯胺纳米粒子具有优良的环境稳定性,耐腐蚀性和导电性,因此除了具有抗磨剂的作用,还有耐腐蚀性与抗静电等性能;同时也降低了灰分含量;在高温下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润滑性的物质,在苛高温件下形成保护油膜提供润滑;
3、聚α-烯烃制备过程中使用茂金属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与常用的齐格勒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不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永泰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永泰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73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