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刚度圆锥面杆件的电火花磨削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57258.9 | 申请日: | 2014-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58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发明(设计)人: | 顾琳;梁统生;赵万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H5/04 | 分类号: | B23H5/04;B23H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 代理人: | 张宁展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刚度 圆锥 面杆件 电火花 磨削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火花加工技术领域的电火花磨削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低刚度锥面杆件的基于圆盘电极旋转进给等厚度损耗的电火花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电火花磨削加工具有不受工件材料强度、硬度等机械性能的限制及无宏观切削力的优点,在超硬、低刚度、微细及其他特殊零件的精密、超精密加工方面有特殊的优势。特别适合难加工材料、低刚度及微细零件的加工,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模具、轻工等行业有较广泛的应用。
目前,电火花磨削低刚度、微细杆件,多采用块状电极切向进给电火花磨削法和线电极电火花磨削法(WEDG)。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耿春明的博士论文中提出的块状电极切向进给电火花磨削法,具有加工效率高、电极损耗自动补偿的优点。但采用块状电极切向进给电火花磨削法加工锥面杆件时,由于电极材料沿杆件轴向损耗不均匀,从而导致机加工后的杆件锥角偏大,从而降低了工件的尺寸精度。为了克服块状电极切向进给电火花磨削法所带来的锥角偏大的问题,需要将电极沿切向进给更长的距离,然而需要使用更长的电极,导致电极材料利用率较低,从而增加了电极材料的成本。线电极电火花磨削法是日本东京大学的增泽隆久教授于1984年所发明的,它特别适合于磨削微细工具电极和微细轴类零件。但使用线电极电火花磨削法加工锥面杆件时,由于电极与工件为点接触,材料去除率低,从而使加工效率十分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一种用于低刚度锥 面杆件加工的圆盘电极旋转进给电火花加工方法,使其提高电极材料利用率,降低电极成本,提高加工效率的同时获得高的加工尺寸精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低刚度圆锥面杆件的电火花磨削加工方法,其特点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设计并制造圆盘电极,所述的圆盘电极为圆盘状、整体导电,所述的圆盘电极包括放电区域、非放电区域,所述的放电区域即圆盘电极的工作面,是与圆锥面杆件的待加工锥面相对的、圆盘电极圆锥面的一侧,所述的非放电区域为除去放电区域以外的其他部分;
所述的圆盘电极的工作面与圆盘电极的轴线的夹角α和所述的圆锥面杆件的待加工锥面与圆锥面杆件的回转轴线的夹角β互余;
根据沿圆锥面杆件轴向等厚度损耗原则,使圆盘电极沿圆锥面杆件轴向均匀损耗,提高加工圆锥面杆件的锥角精度,确定所述的圆盘电极的外圆直径D,公式如下:
D/2=d/2+L [1]
式中:
d为圆盘电极与圆锥面杆件的圆锥体顶部横截面的交汇处的圆盘电极的直径,Rf为圆锥面杆件的圆锥体底部横截面的半径,rf为圆锥面杆件的圆锥体顶部横截面的半径,L为圆锥面杆件的圆锥体底部横截面与圆锥顶部横截面之间的 距离,即圆锥面杆件待加工部分的轴线长度;
步骤2、将所述的圆盘电极安装在加工设备上,将待加工的圆锥面杆件安装在设有回主转轴的工作台上,安装时保证圆盘电极的轴线与圆锥面杆件的轴线垂直且相交,圆盘电极的最外侧与圆锥面杆件的圆锥体的底部横截面对齐;
步骤3、开始放电加工时,首先,圆盘电极不转动、圆锥面杆件转动,同时圆盘电极沿自身轴线与圆锥面杆件相向运动进行放电加工至预定深度;
随后,圆盘电极进行转动,圆锥面杆件保持转动,同时放电蚀除圆锥面杆件至无明显放电,获得预定的圆锥面杆件形状。
所述的圆盘电极与电火花成型机床的电源部分的一极的导线连接,圆锥面杆件与机床的电源部分的另一极的导线连接。
所述的圆盘电极的上下面均可作为工作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圆盘电极切向旋转进给法电火花磨削圆锥面杆件,保证沿工件轴向电极损耗是等厚度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5725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