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负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649911.7 | 申请日: | 2014-1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55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0 |
| 发明(设计)人: | 王宪宏;程继红;胡金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尼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1393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 地址: | 21418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锂离子电池 负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碳材料、粘结剂与导电剂组成的负极涂层;
所述碳材料包括:碳核,包覆于所述碳核表面的第一碳材料,包覆于所述第一碳材料表面的第二碳材料;所述碳核为石墨或中间相炭微球;所述第一碳材料为硬碳、石墨烯或碳纳米管,所述第二碳材料为无定形碳或石墨;
所述负极涂层的孔隙率为20%~40%,所述负极涂层的厚度为40μm~90μm;
所述碳核的含量为70wt%~90wt%,所述第一碳材料的含量为5wt%~35wt%,所述第二碳材料为0.1wt%~10w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的含量为所述碳材料、粘结剂与导电剂总量的0.5wt%~10wt%;所述导电剂的含量为所述碳材料、粘结剂与导电剂总量的0.5wt%~10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涂层的孔隙率为25%~35%,所述负极涂层的厚度为50μm~75μm。
4.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碳材料、导电剂与粘结剂混合,得到浆料;
将所述浆料在集流体上进行涂敷,得到锂离子电池负极;
所述碳材料包括:碳核,包覆于碳核表面的第一碳材料,包覆于第一碳材料表面的第二碳材料;
所述碳核材料为石墨或中间相炭微球,所述第一碳材料为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热解产生硬碳的碳材料前驱体,所述第二碳材料为石墨或热解产生无定形碳的碳材料前驱体;
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孔隙率为20%~40%,所述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厚度为40μm~90μm;
所述碳核的含量为70wt%~90wt%,所述第一碳材料的含量为5wt%~35wt%,所述第二碳材料为0.1wt%~10wt%。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碳核材料、第一碳材料与第二碳材料在溶剂中混合,得到混合液;
将所述混合液进行蒸发,然后热处理,得到碳材料;
所述碳核材料为石墨或中间相炭微球,所述第一碳材料为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热解产生硬碳的碳材料前驱体,所述第二碳材料为石墨或热解产生无定形碳的碳材料前驱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核材料的粒径为10μm~30μm,所述第一碳材料的粒径为0.1μm~10μm,所述第二碳材料的粒径为0.1~10μ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碳核材料、第一碳材料与溶剂混合,得到第一混合液,将第二碳材料与溶剂混合,得到第二混合液;
将所述第一混合液蒸发后热处理,得到第一包覆碳材料;
将所述第一包覆碳材料与所述第二混合液混合,蒸发后热处理,得到碳材料;
所述碳核材料为石墨或中间相炭微球,所述第一碳材料为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热解产生硬碳的碳材料前驱体,所述第二碳材料为石墨或热解产生无定形碳的碳材料前驱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解产生硬碳的碳材料前驱体为石油基树脂,所述热解产生无定形碳的碳材料前驱体为煤焦油沥青。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浆料的过程具体为:
将碳材料与导电剂混合后再与粘结剂混合,得到浆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尼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尼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991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金属/氧化物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电极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