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应双重线路跳闸的电网线路广域后备保护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645038.4 | 申请日: | 2014-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32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04 | 
| 发明(设计)人: | 曾惠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H7/26 | 分类号: | H02H7/26 | 
| 代理公司: | 福州展晖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1 | 代理人: | 林天凯 |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适应 双重 线路 跳闸 电网 广域 后备 保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适应双重线路跳闸的电网线路广域后备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继电保护的任务是反映被保护元件的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按照功能可分为主保护与后备保护。其中主保护只担负着快速切除被保护元件故障的任务,基本不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随着光纤通道的应用,基于双端电气量的高压、超高压系统主保护技术已日臻成熟。而后备保护还担负着做相邻电气元件远后备保护的任务,由于存在着变电站直流电源失效的可能,这一责任是不能取消。现有电网后备保护仅反应保护安装处的信息,受电网拓扑连接关系与运行方式的影响。为保证其可靠性,不得不按照最严酷的情况进行配置与整定;为保证其选择性,不得不牺牲后备保护的快速性与灵敏性。同时由于电网结构日趋复杂,就导致如下安全隐患:
1)后备保护配合关系复杂,动作时间长。严重时有可能不满足电力系统稳定性所要求的极限切除时间,进而成为大电网安全隐患。
2)后备保护配置与整定的难度大,且不能跟踪电力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保护失配或灵敏度不足的情况。
3)后备保护不能区分内部故障与故障切除后引起的潮流转移,这有可能导致重负荷情况下的后备保护连锁跳闸。
在大停电事故中,就出现了尽管电力系统后备保护按照设计原则正确动作,但是客观上却加快了系统崩溃的现象。因此,考虑电网全局信息的后备保护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近年来,广域同步测量系统(WAMS)的出现为在后备保护中引入系统信息提供了可能。WAMS一是可以同步获取全网内的电气相量,实现了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监测;二是将量测量的更新速度由几秒缩减到几十毫秒,为实现电力系统动态过程控制创造了条件,使得从电网整体最优的角度进行后备保护的设计成为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电网现有广域测量系统实现双重线路跳闸后电网广域电流保护功能的电网线路广域后备保护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适应双重线路跳闸的电网线路广域后备保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依序步骤:
(1)广域后备保护系统利用电网现有广域测量系统实现电网各变电站电压、电流相量的同步测量,实时获取电网同步数据;若线路ij和线路lk两端的断路器同时跳开后,进入步骤(2);其中,线路ij连接i变电站和j变电站;线路lk连接l变电站和k变电站;i=1,...,n;j=1,...,n;l=1,...,n;k=1,...,n;n为电网变电站总数目;线路ij与线路lk为不同线路;
(2)广域后备保护系统计算单一线路跳开后电网节点导纳矩阵的逆矩阵:
Y-1-Y-1M(MTY-1M-zij)-1MTY-1
其中,zij为线路ij的线路阻抗;M=[0 ... 1 ... -1 ... 0]T为n×1维矩阵,M矩阵中第i行第1列元素为1,M矩阵中第j行第1列元素为-1,其他元素都为0;i=1,...,n;j=1,...,n;n为电网变电站总数目;Y为线路ij和线路lk两端的断路器都未跳开前的电网的节点导纳矩阵;Y-1为节点导纳矩阵Y的逆矩阵;(MTY-1M-zij)-1为MTY-1M-zij的逆矩阵,为1×1维矩阵;MT为M矩阵的转置矩阵;
(3)广域后备保护系统计算线路ij和线路lk两端的断路器同时跳开后电网的节点导纳矩阵Yt的逆矩阵Yt-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检修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50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控制钮
 - 下一篇:基于H∞混合灵敏度的风机变桨执行机构鲁棒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