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43614.1 | 申请日: | 2014-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750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郝春来;朱景利;付明朗;韩非;王洪国;刘宗琦;王洪星;廖克俭;李学;石洪波;董大清;张黎英;张晓琳;马玲玲;曹志涛;张英杰;赵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8/588 | 分类号: | C09K8/588;C09K8/584;C08F290/06;C08F212/08;C08F222/08;C08G6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祁建国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稠油降粘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该降粘剂由(甲基)丙烯酸氟碳醇醚酯、马来酸酐和苯乙烯三元聚合反应而得;包括步骤如下:合成氟碳醇醚;合成丙烯酸氟碳醇醚酯;合成三元聚合物;降粘剂的生产。本发明的优点:能够显著降低各种稠油粘度,尤其环烷基稠油,不仅能够阻止蜡形成网状结构,而且具有使沥青质和胶质高度分散的功能。使胶体性质稳定,稠油长时间放置不分层,降粘效果显著,成本低,便于油品运输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稠油、超稠油降粘剂的制备与应用,特别涉及一种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稠油具有粘度大、密度大、凝点高的突出特点,严重制约着其工业应用。对于高粘、高凝油品的利用,传统方式主要采用的加热降粘和乳化降粘的处理方法,前者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和动力;后者尽管降粘效果显著,但其掺水量大(通常可达30wt%),后期脱水处理较困难,工艺过程复杂。采用化学添加剂降低油品的凝固点和粘度越来越受石油工业界的关注,用量一般仅为稠油的0.1wt%~5wt%,操作简便,节约能耗,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法。
油溶性降粘剂主要是基于原油降凝剂的开发技术,针对蜡、胶质、沥青质分子呈堆积状态,在高温或强力切割作用下,使降粘剂分子进入蜡、胶质或沥青质分子层之间,改变并破坏其结晶状态,抑制晶体长大,起到降低稠油粘度的作用。
当前研究理论认为:由于稠油中烷烃碳数分布的多元性和胶质、沥青质结构的复杂性,稠油对降粘剂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导致不能直接生产出适用于所有稠油的油溶性降粘剂。不同稠油的组成和结构性质不同,降粘剂的作用机理也不同,降粘剂结构中往往引入极性较大的官能团和(或)具有表面活性的官能团,通常与表面活性剂或溶剂复配使用。
国内外对油溶性降粘剂投入了一定的研究。专利CN101245240A发明了由丙烯酸高级酯、具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及十二烷基苯磺酸共混物反应形成的稠油降粘剂通过降低凝点实现降粘。分子相对单一,适用范围小,该工艺针对胶质、沥青质含量高的油品降粘效果有限;专利CN1233783C以含有缩甲基化聚醚、碳酸钠、烷基磺酸钠及及阳离子聚电解质合成降粘剂。该剂主要依托乳化法降粘,众所周知,乳化法引入大量的水,增加破乳及废水处理工序,工艺繁杂。
中国专利CN101845299A,公开了一种原油降凝剂,由质量分子数为99.0%~99.8%的四元共聚物、质量分子数为0.1%~0.5%气相二氧化硅、质量分子数为0.1%~0.5%非离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复配制成,其中四元共聚物由单体丙烯酸高碳醇酯、甲基丙烯酸、马来酸酐、苯乙烯聚合而成。
中国专利CN10176846A公开了一种稠油乳化降粘的方法及产品,并具体公开了由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亲水基团的直链或支链高分子化合物等得到乳化降粘剂。所述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为聚醚的磷酸酯盐、硫酸酯盐、羧酸盐和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聚醚可以是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和聚氧乙烯醚聚氧丙烯醚中的一种或几种。聚醚的聚合度优选为3~200。
以上两项中国专利技术降粘效果一般,而且制备方法也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分子相对单一,适用范围小,制备工艺复杂的缺点,而提供一种稠油降粘剂及其制备方法。首次采用氟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丙烯酸反应生成丙烯酸改性聚醚作为单体,由于氟碳醇自身没有表面张力,本发明在氟碳醇中添加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使其具有表面活性。氟碳表面活性剂能以极低的浓度显著地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从而使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中的分子间的吸附力显著地降低,在分散、降粘、乳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稠油降粘剂,该降粘剂主成分结构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36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