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废气中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的方法和排气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641318.8 | 申请日: | 2006-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335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2 |
| 发明(设计)人: | R·布吕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排放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张蓉珺;林柏楠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废气 氧化物 选择性 催化 还原 方法 排气 系统 | ||
本申请是由排放技术有限公司于2006年7月21日提交的国际申请号为PCT/EP2006/007196的发明名称为“内燃机废气中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的方法和排气系统”的国际申请的分案申请。该国际申请PCT/EP2006/007196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日期为2008年1月29日,国家申请号为200680027888.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内燃机废气中、特别是在机动车的排气系统中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相应的排气系统。本发明特别涉及控制向废气中添加还原剂或还原剂前体。
背景技术
世界上的众多国家已经完成法规条例,对内燃机废气中的某些物质设定了水平上限。这些一般是不希望排放至环境中的物质。这些物质之一是氮氧化物(NOx),其在废气中的水平必须不超过法定排放限度。由于以实现有利的燃料燃烧等为目的的边界条件,例如内燃机的结构,避免发动机内的氮氧化物排放以便降低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水平只是有限有用,因此要求废气后处理以符合相对低的限度。关于这一点,已经表明氮氧化物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是有利的。该SCR方法需要含氮的还原剂。特别地,已经证实氨(NH3)用作还原剂是一种可能的替换方案。由于化学性质和许多国家中的法规指令,氨并非通常保持在纯氨的形式,因为这特别是在机动车或其它车辆应用方面会带来问题。相反,往往在车辆中储存和携带还原剂前体,而不是储存还原剂本身。还原剂前体应具体地理解为是指分解出还原剂或可以化学转化成还原剂的物质。例如,尿素代表还原剂氨的还原剂前体。作为还原剂的氨的其它可能还原剂前体包括氨基甲酸铵、异氰酸或氰脲酸。
还原剂前体化学转化成还原剂、还原剂从还原剂前体中分解出以及还原剂前体和/或还原剂的可能状态变化一般基于吸热过程,这要求能量输入。该能量输入一般导致废气和/或排气系统中组分的温度降低。然而,已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也使该反应的反应平衡移动。除了实际期望的反应产物以外,根据当前位置的反应平衡也可能形成不期望的副产物。
发明简述
简言之,本发明涉及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用于来自内燃机(2)的废气中的氮氧化物(NOx)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方法,其中在内燃机(2)的排气系统(1)中于SCR催化转化体(3)上游形成用于添加下列试剂中的至少一种的试剂添加点(5):
a)还原剂,和
b)还原剂前体,
以及正好在试剂添加点(5)的下游形成所述废气可以至少围绕其流动的结构体(4),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下列步骤:
1.1)确定所述废气的氮氧化物含量;
1.2)确定结构体(4)的温度;
1.3)确定还原步骤1.1)中所确定含量的氮氧化物所需的试剂量;
1.4)确定在添加所述量的试剂之后结构体(4)的温度;
1.5)将结构体(4)的温度与可预先确定的目标温度进行比较;
1.6)如果所述温度低于所述目标温度,则利用下列措施中的至少一
种计算结构体(4)的温度;
1.6a)添加减少量的试剂,和
1.6b)提高下列温度中的至少之一:
1.6b.1)结构体(4)的温度,和
1.6b.2)废气温度;
直至在添加所述量的试剂之后结构体(4)的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温度;以及
1.7)通过所述试剂添加点添加所述量的试剂,并且如果合适如步骤
1.6b)中所述提高温度。
2.技术方案1的方法,其中结构体(4)包括蜂窝体。
3.技术方案1或2的方法,其中结构体(4)包括下列催化转化体中的至少一种:
3.1)水解催化转化体(4)和
3.2)SCR催化转化体(3)。
4.前述技术方案之一的方法,其中步骤1.1)包括下列措施中的至少一种:
4.1)测量所述氮氧化物的含量,和
4.2)由发动机特性数据确定所述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5.前述技术方案之一的方法,其中步骤1.2)包括下列措施中的至少一种:
5.1)测量结构体(4)的温度,和
5.2)计算所述温度。
6.前述技术方案之一的方法,其中所述目标温度是至多180℃,优选120℃-170℃,特别是大约16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排放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排放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413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曲柄机构二冲程发动机
- 下一篇:天然气管道压力能回收系统、压力能回收装置





